網誌

我們是否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尋找真正的自我?

根據政府的估計,現時大約有幾十萬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家人受到感染而正在隔離。毋庸置疑,那些被隔離的人士在這段時期需要透過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來好好照顧自己。這些活動可能包括運動鍛鍊、冥想、藝術創作或虛擬的社交活動等。此外,有些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而感到非常迷茫。他們甚至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隔離期間維持日常的生活規律,那麼進行反思對他們而言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相信在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定期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細節或發怖照片,務求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這樣,我們都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的平台來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積極正向的一面。當我們發現有人所擁有的物業比自己的更豪華時,可能會因此而感到不是味兒,並認為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更大的物業。另外,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常常都發怖很多有關參與社交聚會的照片時,不禁會拿自己的社交活動進行比較而感到孤獨。相反,如果我們留意到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餐的體驗,而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賣相都相當平凡,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自己曾經到訪更高級和豪華的餐廳。此外,當我們發現別人在炫耀自己的新車,卻知道自己的車子價值更昂貴時,有機會因自己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感到自豪。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試圖透露衡量生活上的物質生活來找到「自我」。結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與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樣地在社交平台做類似的事情。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追逐著別人所追求的?我們是否根據對真實自己的覺察來作出行動?

如果我們渴望作出自我反思,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再做那些事情,我們仍然會繼續做嗎?」。假如我們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是不停地與他人比較,並作出追逐他人的行為。這種比較彷彿成為了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的參照點。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會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精神發展、道德標準或利他行為。然而,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比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和環境資源並不相同。與他人比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透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生活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需要留在家中進行隔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有機會減少。我們可以趁這段時期反思自己會否有與他人比較的習慣,並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並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性和持之以恆地進行。如果您開始渴望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請您先嘗試讓自己紮根和安定下來。然後,第一步您可以做的是培養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帶到當下所體驗的任何身體感覺上。例如,當您正在洗澡時,您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淋浴時的身體感覺。這個重要的首要步驟有助您學習扮演觀察者的角色來觀察自己。儘管您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感到焦慮、恐懼或憤怒,亦可以通過將注意力帶回這些情緒的身體感覺,從而逐漸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探索內在自我。在第五波的疫情期間,就讓我們趁著這個機會嘗試踏出第一步,與自己內在的自我建立更多和更緊密的聯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