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尋找真正的自我?

根據政府的估計,現時大約有幾十萬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家人受到感染而正在隔離。毋庸置疑,那些被隔離的人士在這段時期需要透過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來好好照顧自己。這些活動可能包括運動鍛鍊、冥想、藝術創作或虛擬的社交活動等。此外,有些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而感到非常迷茫。他們甚至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隔離期間維持日常的生活規律,那麼進行反思對他們而言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相信在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定期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細節或發怖照片,務求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這樣,我們都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的平台來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積極正向的一面。當我們發現有人所擁有的物業比自己的更豪華時,可能會因此而感到不是味兒,並認為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更大的物業。另外,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常常都發怖很多有關參與社交聚會的照片時,不禁會拿自己的社交活動進行比較而感到孤獨。相反,如果我們留意到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餐的體驗,而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賣相都相當平凡,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自己曾經到訪更高級和豪華的餐廳。此外,當我們發現別人在炫耀自己的新車,卻知道自己的車子價值更昂貴時,有機會因自己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感到自豪。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試圖透露衡量生活上的物質生活來找到「自我」。結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與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樣地在社交平台做類似的事情。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追逐著別人所追求的?我們是否根據對真實自己的覺察來作出行動?

如果我們渴望作出自我反思,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再做那些事情,我們仍然會繼續做嗎?」。假如我們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是不停地與他人比較,並作出追逐他人的行為。這種比較彷彿成為了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的參照點。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會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精神發展、道德標準或利他行為。然而,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比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和環境資源並不相同。與他人比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透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生活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需要留在家中進行隔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有機會減少。我們可以趁這段時期反思自己會否有與他人比較的習慣,並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並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性和持之以恆地進行。如果您開始渴望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請您先嘗試讓自己紮根和安定下來。然後,第一步您可以做的是培養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帶到當下所體驗的任何身體感覺上。例如,當您正在洗澡時,您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淋浴時的身體感覺。這個重要的首要步驟有助您學習扮演觀察者的角色來觀察自己。儘管您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感到焦慮、恐懼或憤怒,亦可以通過將注意力帶回這些情緒的身體感覺,從而逐漸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探索內在自我。在第五波的疫情期間,就讓我們趁著這個機會嘗試踏出第一步,與自己內在的自我建立更多和更緊密的聯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