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獲得最大控制的強迫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來找我,並告訴我她因為錯過了一個著名會議發表演講的機會而感到極度悲傷。多年以來,她在事業上奮力獲取成就,更特別關注所有國際會議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錯過任何在世界各地舉行的會議,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機會。每當能夠出席國際會議,她都會費盡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撰寫和發布有關的帖文。在數個月前,她在眾多同事當中第一個知道在北歐將會舉辦一場著名的國際會議,於是馬上報名參加並精心為此作好準備。然而,由於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她無法按照計劃參加會議。她因此感到非常沮喪,認為自己輸掉了比賽。當我問她參加了什麼比賽時,她意識到實際上沒有人和她進行競爭。為什麼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如此沉迷於這類型的活動?

從表面來看,追求成就是沒有壞處的。但是,上述提到的求助人似乎沉迷於獲得這些滿足和成就。結果,她出現強迫傾向,花費很多時間關注所有會議日程,以及尋求在這些會議上演講的機會,她認為這有助於獲得最大的控制權。她亦覺得如果自己能夠成為所有著名會議中的演講代表,就等於勝出了比賽。另一邊廂,如果她意識到自己這種沉迷促使她感到沮喪,試圖極力壓抑這些行為,她又有機會因為沒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空虛或悲傷。

事實上,找到中間的立場很重要。對我這位求助人來說,當她意識到自己最近將會錯過一次在著名會議上演講的機會時,可以識別自己腦海內的想法和感受。她可能會感到沮喪,以及相信自己「這次輸掉了比賽」。當治療的過程反映到事實上沒有人與她競爭後,她可以承認這些情緒和想法只是對「希望發生另一種結果」而產生。也就是說,她希望獲得能夠參與這個會議的成果。這是一種我們對自己慾望所培養的靜觀覺察,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和念頭。

我們需要明白擁有慾望並無對錯之分。然而,如果我們過於沉迷並試圖以對滿足慾望獲得最大控制權,就有機會感到痛苦和沮喪。對我的求助人來說,她需要學習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明白自己無法對一切事情進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考慮到這一點,每當她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感到沮喪時,就可以嘗試先注意它,然後讓它自行消失。對她而言,專注於事業和生活的不同方面更為有益,例如是持續進修和培養興趣。 這樣,她在滿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就會變得更加靈活,而非只沉迷於獲得絕對的控制權。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