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夠照顧的環境來培育孩子,包括照顧和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還需要與孩子建立足夠和富有意義的對話,當中包含表揚和積極的反饋。他或她亦需要聆聽孩子提出所有的問題並且願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語上溝通的技能,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資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養成打扮、保持紀律和培養責任感的習慣。例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訂立適當的睡眠時間表。在情緒方面,父母則需要重視孩子表達的情緒和作出回應,協助孩子塑造一種具備適應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他或她需要對孩子提供足夠的愛、溫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饋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善良和內在價值也十分重要,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擁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遠也無法被滿足(特別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當這些成年人覺察自己這種失去後選擇繼續前進,需要經歷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童年時遭受的恐嚇、虐待和忽視而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仇恨。事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將憤怒指向內在父母,而內在父母很多時候會成為內心的批判者,這樣對於治療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憤怒,悲傷也是哀傷過程中常見的其中一種情緒,大多會透過哭泣表現出來。悲傷的經歷實際上有助人們就缺乏父母足夠的照顧而哀悼,並啟動了我們自我同情的系統。

對於那些遭受童年創傷的成年人來說,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能需要接納與擁抱憤怒或悲傷的痛苦,盡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靜觀和自我慈悲的練習能夠幫助人們對自己內在體驗抱持開放的態度。而對於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們可以透過言語上的交流來釋放與情感體驗相關的緊張情緒。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助是其中一個適當的渠道來作出這些言語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隱度的人,也許你可以嘗試寫下那些與哀傷過程有關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也有利治療。

對於那些擁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大多都是出現在復原的後期階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創傷經歷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需要在經歷悲痛的過程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