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抑鬱狀態感到掙扎的惡性循環

儘管越來越多人覺察到對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重要性,但是人們仍然很難接受抑鬱發作的時刻。相反,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精神健康狀態不錯或整體上感到快樂而「自豪」。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做得很好。當然,一個人對自己處於良好狀況感到滿意並無不妥。然而,當一個人無時無刻致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他或她可能難以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情緒起伏的情況。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陷入抑鬱狀態,更因為抑鬱情緒而感到非常不適。每當她和家人或朋友交談並覺得對方過得很好或生活美滿時,她就會感到很強烈的自卑感。她認為其他人一定會因為她的身體狀況不佳而批評她。於是,她開始疏遠別人,以及對自己持續情緒低落感到無助。與此同時,她無法為自己制定任何活動計劃,如未能到健身房跑步或進行靜觀練習。無論她如何努力嘗試堅持自己的計劃,但都未能做到。面對這些處境,她感到更加沮喪。

我們可能很容易覺得長時間過得很好和生活幸福美滿是很「特別」。如果我們的生活很好,似乎別人會覺得我們與別不同,或是顯得更為優越。這種視自己為一個特別的人的渴望有機會使我們被困於錯誤的自我意識,並令我們不太可能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全部,這種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在我們和他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如何能夠展現更多的真實性?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進行靜觀練習,並且更為關注我們每時每刻的思想。每當我們記起的時候,就需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們的呼吸中。同一時間,我們可以細心留意自己的腦海是否有任何念頭升起。例如,當有人對我所寫的東西給予正面的回饋時,我會嘗試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的呼吸上。我可能會覺察到自己內心渴望變得「偉大」或「特別」。這樣,我可以對自己說:「我留意到自己有這種渴望。」當我們能夠更加觀察內在的自己時,就可以打破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那道牆。這是因為我們將注意力從關注自己有多「特別」轉移至社交互動或別人想向我們傳達的訊息上。

還有一點是,我們很容易陷入渴望放下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的陷阱。事實上,我們有機會墜進渴求「無我」的陷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或許需要放鬆,做當下的自己。

同樣地,如果我們感到抑鬱,或有機會非常渴望儘快擺脫這種抑鬱的狀態。我們需要練習放鬆,並對自己目前處於抑鬱狀態培養自我慈悲。如果我們停止掙扎,也許就能逐漸擺脫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