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爆發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爆發為不少人的生活領域帶來莫大的壓力,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財務問題、就業狀況和社交聯繫等。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著作《The Psychology of Covid-19: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Future Pandemics》,疫情大流行可能會對不同人士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主要取決於他們的感知和應對壓力的方法。Joel Vos提出一個應對壓力的模型,當一個人面對具有威脅性的情況而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付,就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或受到情緒困擾。Joel Vos在2020年進行了一項整合分析,綜合了與疫情相關的生理、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因素,發現這些因素似乎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影響。例如,那些身體機能較弱或內心較脆弱的人可能會因疫情影響而產生更多心理問題。另一個例子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心理困擾,而對於那些需要被隔離或所居住的地點被圍封的人,他們的經歷也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機會。一些研究顯示,被孤立的個體可能會較容易患上急性創傷後壓力症後群或抑鬱症。

面對第五波疫情,很多人又回復在家工作或被隔離,因應這些安排,他們的活動量大大減少。因為爆發疫情而花了更多時間呆在家中,他們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之餘,亦減少了進行休閒活動。由於社交的活動或接觸減少,可能會令人產生更多的孤獨感。有些人可能因為面臨失業的風險,非常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對於一眾父母而言,暫停面授的安排令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神來照顧留在家中學習的孩子,他們可能因此而承受更多的壓力。儘管很多人在前幾波的疫情中已經累積了不少豐富的經驗,但那些生理和心理較脆弱的人可能仍然在面對第五波疫情的時候承受莫大壓力。在這個充滿巨大壓力的時期,我們可以如何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 Joel Vos所寫的書中,他提供了不少有關如何照顧自己心理健康的建議。在自我關懷方面,即使我們可能無可避免地需要留在家中自我隔離,也需要維持日常生活的常規和正常的睡眠模式。對我們而言,進行足夠的身體鍛鍊(不論是室內或室外)都是非常重要。情況許可的話,我們可以多接觸大自然,譬如到公園散步。此外,我們還需要關注自己的需要、情緒和認知,以便在這個關鍵時期監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當我們留意到自己有焦慮或抑鬱的情緒時,需要多加注意這些可能與疫情大流行相關的正常反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的負面情緒,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尋求協助或支援。透過短訊或視像電話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對我們為其重要,特別是當我們感到焦慮或沮喪時,需要避免讓自己長時間獨處。

對於那些需要留在家中學習或工作的人,盡可能把自己工作或學習的地方與睡覺或休息的地方區分開。我們亦需要作出計劃,每天至少進行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讓自己在一天中有所期待。譬如,我們可以透過參加一些線上課程或觀看 YouTube 的影片來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的,也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例如是繪畫、寫作、作曲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視在家自我隔離的時間為一個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的機會。

即使我們暫時無法控制疫情的發展和需要面對當前情況的各種壓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去面對它們。對我們而言,以審慎樂觀的態度和保持希望與積極是非常重要的。願我們都擁有力量和智慧來應對第五波疫情的爆發。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