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管理自己職場上的精神健康?

面對第五波疫情的種種不確定性和無法預計的安排,要在工作中調節並不容易。很多我的求助人都面對不同種類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抑鬱,這與他們難以適應疫情的急速轉變和所帶來的挑戰有關。對於一些曾經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疫情而導致症狀惡化。由於在這段期間面臨工作壓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面臨精神狀態轉差的危機並不罕見。我們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

對於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眼前有什麼原因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例如,當一位曾經患上焦慮症的求助人飽受失眠的困擾和無法在工作時集中注意力,便需要反思是什麼原因誘發這些症狀。這可能是與疫情下越來越多的同事受到感染導致人手短缺相關,令他的工作量大增而承受更多工作壓力。工作壓力和龐大的工作量也加劇了這位求助人對照顧孩子的焦慮,他擔心自己在下班後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小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務。事實上,因工作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可以是多樣性的,當中可能包括一些小問題,如連續幾天經歷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和面對持續的壓力源,如在沒有具體原因下被部門主管不停地批評。

對那些曾經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來說,反思那些以往影響自己心理健康的誘因也是一個實際的策略。當他們能夠反思過去的觸發因素,便能夠在面對高風險情況下更容易採取預防措施。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反映自己的焦慮和抑鬱復發與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增加和壓力有關。在第五波的疫情中,他可以預視到當工作場所中同事的受感染個案上升時,他的工作量便會增加。因此,他特別注意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並嘗試與主管在工作分配上訂立明確的界限。結果,這些預防措施有助他在面對疫情爆發時避免因工作壓力的增加而再次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情況。

面對那些因疫情爆發而難以避免的工作量增加和工作壓力時,我們可以透過養成習慣和建立規律來培養工作中的應變能力,以及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恆常進行運動鍛鍊和練習靜觀的常規可能是其中一個讓我們保持心理健康的好方法。運動鍛鍊與我們大腦中釋放安多酚(endorphins)相關,有助我們平靜下來,減少焦慮和抑鬱情緒。而靜觀也可以平靜下來,譬如我們可以在全然接受和沒有批判的情況下把意識帶回呼吸,減少反覆思考消極的想法。

此外,其他照顧自我的策略對於提升我們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的韌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我們可以嘗試盡量減少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話的使用時間、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睡眠衛生和多接觸大自然。事實上,進行藝術創作也是減輕壓力和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有效方法。它亦有機會成為我們表達和釋放與壓力相關的負面情緒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家人和朋友保持社交聯繫,有助我們培養韌性,擁有一個健康的社交支援網絡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有時候,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壓力,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也許無可避免地復發。在這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即使經歷復發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因為有很多因素都有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復發的可能性。如果您或您的同事正面臨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復發,建議盡快尋求有效和適當的專業協助以增強職場上的韌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