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電影《年少日記》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並接受一個現實: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到多種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

電影《年少日記》喚起了我們就童年創傷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人生軌跡所造成的影響的認知。有時候,人們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鬱症並試圖自殺的人。這些人可能會認為患有抑鬱症的人意志力薄弱,應該要學習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除此之外,有些人傾向把自己與精神病患者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問題的,以及負面地與他們不一樣。有時候令人悲傷的是,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一些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士身上,他們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扮演著權威的角色。根據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寫的書提到,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事情發生了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對他們作出批判。

美國神經內分泌學家、史丹佛大學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書《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項研究,提到我們的神經元早在我們認為自己能夠自由地選擇作出決定前已被啟動。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參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時按下一個能夠檢測到幾分之一秒時間的按鈕,並需要在決定按下按鈕時告知研究人員。同一時間,研究人員會收集參加者的大腦數據,準確地監測參加者的手指何時開始移動。這項研究的基本發現指出,參加者在移動手指大約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員報告他們決定按下按鈕。然而,參加者的大腦在決定按下按鈕之前大約300毫秒,實際上已經作出移動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認為,這表明了大腦在我們認為自己作出決定前已經做出了決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書中亦提到,我們的意圖和行為其實是與先前的生理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曾經經歷童年創傷、患有抑鬱症和企圖自殺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受到他們的生理及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如身體或性虐待、校園欺凌經歷等,會導致成年後罹患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傾向。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在過往認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於無知。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曾經經歷過創傷的人,我們需要對他們更富同情心和培養更多的慈悲。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治療進展緩慢或反覆復發歸咎於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儘管我們很難完全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創傷和青少年創傷對他們的影響。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