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處理關係問題時,把自信與慈悲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傾向運用二分法思維來思考,認為我們要麼明確並專注於與他人建立界線,要麼應該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情並更加包容。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展現慈悲的同時,又能表現得堅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應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請對方到她新買的房子作客。一直以來,她都認為這位朋友為她的搬遷而感到非常高興。直到到訪的當日,她的朋友一踏進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讓她感到極為震驚。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並表達她對這些侵犯她隱私的行為的憤怒,但礙於她們二人關係親密,她最後選擇了接受好朋友的舉動,亦沒有作出任何對抗。後來,我的求助人發現她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給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說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對她的好友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被背叛了。這位求助人面臨兩難的抉擇,就是選擇與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逐漸淡忘它並與對方保持距離就此作罷。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選擇?

如果我們想和好朋友保持親密關係,對他們坦誠和表現得堅定自信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我們有權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他們訂立適當的人際界線。要表現得自信和堅定,我們第一步需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事實上,對於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勇敢堅決地面對她的好友並指出她的不是,實際上是正確的事情。因為對方是在未經她許可的情況下拍照,這是不可接受的。當有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我們可以透過計劃、邏輯性和價值觀來決定如何向對方傳達有關的訊息。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與她的好朋友談論有關她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的事情,亦可以向對方表達她的失望。無論她的好朋友是否接受,她都可以如實地忠於自己的內在指導。只有當我們專注於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做那些我們認為對自己關係有益的事情時,才能擁有內心的平靜。

如果我的求助人的好友到最後還是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做的事情,那該怎麼辦?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們或許傾向否認別人對我們的對抗,更有機會在面對別人堅定的立場時採取防禦措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培養慈悲,以及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一定的自信。我們需要對別人和我們自己慈悲。對於我的求助人來說,當她的朋友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作的行為時,她需要培養對自我的慈悲。她無可避免地因為被好友背叛而感到憤怒和受傷,她需要把自己照顧好,並可以透過與其他親密的人傾訴或參與表達藝術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她可以決定繼續與這位朋友保持這種親密關係,抑或是開始疏遠她。與此同時,我的求助人有機會對這位好朋友表示同情,或許對方是因為自己的不足而產生嫉妒,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多年來她一直在這段關係中背叛我的求助人。當我們培養慈悲,將能夠更平靜地面對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所有的因素和複雜性。

有了自信和同情心,我們就可以在面對關係問題時建立內心的平靜。現實是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或行動,因為這是一個與靈活性和接納相關的問題。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鑑於所有無法預測的因素和變數,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與重要他人走怎樣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並堅持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當然,對於擁有充實又富有意義的真誠關係,我們仍可抱有希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