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社交場合越控制越焦慮

隨著因疫情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逐步放寬,人們傾向在十二月享受更多的社交聚會和派對,很多我的求助人都對聖誕節和新年期間收到不少聚會邀請而感到焦慮。對於我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而言,由於在過去三年沒有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現在很大機會因需要再次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和派對而引發焦慮。部分我的求助人認為他們需要在朋友或熟人面前表現得非常機智和聰明,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他們非常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受到他人負面的評價。鑑於擔心於聚會或派對上暴露自己的焦慮,他們希望學習有用的實際策略來控制它們。他們傾向相信如果朋友或熟人注意到他們的不安和焦慮就會就此作出批評或恥笑他們,甚至最終會被對方拋棄。然而,當一個人傾向在社交場合中比他人更容易感到焦慮,他或她真的能夠控制自己的焦慮嗎?

儘管社交焦慮的病因仍然存在不少的未知,但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和環境因素都有機會導致社交焦慮的發展。譬如,一個人的父母被社交孤立,以及他或她經常被鼓勵需要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個人就更有可能患上社交焦慮症。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在基因上比其他人更容易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焦慮。如果是這樣的話,當這些人在經歷不同的社交場合時,在所難免地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焦慮。假如某些社交情況是無可避免的,當他們未能消除他們的焦慮,就會感到非常無助。此外,部分能夠控制社交焦慮的策略可能只是暫時有效,例如嘗試運用放鬆技巧來控制焦慮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這樣很容易受到令人更為焦慮的矛盾所影響。

在社交場合中,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會被喚醒那些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結果,他們會更加專注自己的內在體驗並覺察自己的焦慮。這種內在意識的提升實際上會降低了他們對外部環境的外在意識,例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聚會的氣氛。事實上,一個人越是試圖在社交場合控制自己的焦慮,就越傾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部而忽略外在環境。這樣,一個人難以在社交場合難以有良好的表現或享受當中的過程。

相反,如果有社交焦慮的人學會對因社交情景所引起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培養不帶批判的接受,他們將更有機會只是覺察這些想法和感受,並非試圖控制或擺脫它們。透過這樣做,這些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對一個人的社交表現的影響將能降到最低。但是,在社交場合中不帶偏見地接受自己所有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學會不帶批判地接受所有相關的想法和感受,我們需要定期進行靜觀練習。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對內在體驗的專注,將更有能力以不帶任何判斷的態度來擁抱正在經歷的一切。

如果我們能夠在社交場合中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納自己的焦慮,或許發現在聚會或派對上感到有點焦慮不是想像般糟糕。事實上,我們的朋友或熟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焦慮。透過全然接受自己的內在經驗,我們更有機會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外在環境並進行富有意義的社交活動。就讓我們一起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聖誕和新年聚會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