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準備好反思新年的生活意義嗎?

新的一年即將來到,每個人的慶祝方式也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經過一年辛勤的工作,最渴望就是趁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並享受與摯親相聚的時光。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讓自己反思過去一年在各方面的表現及制年新年計劃的好時機。鑑於近幾年的生活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部分人可能會面對失業、離婚或與健康相關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生活無法預測和缺乏掌控感而感到困惑和無助,他們可能會覺得生活不太有意義,因為自己的應對模式或計劃總是失敗。

正如法國哲學家Jean-Paul Sartre所言,我們作為人類,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生活亦沒有任何絕對的意義。事實上,我們是孤獨的,而且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他還強調,我們有責任致力實現那些自己創造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意義的自由。然而,對不少人而言,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因為他們無法意識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並且需要對自己負責。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們需要面對作為自己父母的孤獨感,以及經歷獨自在世界上探索的不確定性和焦慮。部分於童年時期經歷逆境和創傷的人可能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難以成為自己的父母。因此,他們更難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或許需要透過接受長時間的心理治療來治癒傷口,才能夠自給自足。

儘管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根據奧地利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的說法,意義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他指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沒有人能夠幫忙實現。他把人生意義分為三個方面。第一,作為人類,我們的創造是為了貢獻世界及成就自己。例如,一位醫學研究人員畢生致力於研究某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很多人對生命意義最普遍定義。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找不到目標,亦未能找到特定的方向奉獻世界而感到迷茫。有些人則在自己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突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因為能夠在人生的里程碑中照顧下一代而有了新的方向,這些例子並不罕見。

其次,當與他人交流和參與不同類型的體驗時,我們也有機會從自己的世界中獲得靈感,從而找到生活的意義。對於那些熱衷旅遊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常見的人生意義類別。通過到世界不同地方遊歷,這類人能夠從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中找到意義和獲得滿足感。事實上,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生命意義不是互相排斥。譬如,一位藝術家可以透過創作有意義的藝術作品來激勵他人,或是就某些重要的議題引起他人關注,從而對世界作出貢獻。同時,這位藝術家全情投入地參與創作並體驗心流,享受創作這些藝術作品的過程。那麼,對於那些為世界付出並正在承受某種苦難的人,他們能否從付出中獲得一些東西?

第三類的生命意義是背負自己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對Frankl來說,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努力生存和承受苦難是具有一定的意義,他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並發展出一種有價值的心理治療方式。以那些殘疾人士和精神病患者的照顧者為例,他們可能在過程中承受痛苦,但同時因為對親人的生活帶來益處而別具意義。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局限自己的思想,認為一個人在承受痛苦時就不會有任何收獲。生而為人,給予和接受總在我們的生活中緊密相連。透過承受生活中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我們亦能從這些寶貴的經驗獲得一些東西。

不論你在今年年終正在經歷什麼,現在可能是你稍為停下來反思生命意義的時候。如果我們努力地在生活中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或許能夠制定對自己有意義的新年計劃。祝您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和創造自己的意義,新年快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