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嗎?如何能夠設定適當的人際界限並使雙方聯繫更為真實?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與她具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父親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她自小需要長期取悅父親和滿足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在童年時期,她討好父親的傾向與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關,亦是一種尋求得到父親認可和愛護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實際上從未獲得父親無條件的愛,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她自戀的父親與她建立淺薄的情感關係,並塑造了一個需要通過獲得成就來尋求外部認可的行為模式。結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親這種尋求認可的模式,極力爭取在事業上獲取成功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此外,她亦傾向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目的只是為了擴闊自己的人脈網絡。事實上,她承認自己經常感到非常空虛,沒有一段真正的友誼能夠讓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於她需要透過龐大的人際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會表現得非常討人喜歡,並且在與他人聯繫時沒有設定任何界限。實際上,她一直以來因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對所有的合作邀請和請求幫助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你會像我這位求助人一樣喜歡取悅他人嗎?我們如何能夠打破因過度取悅他人而無所適從的僵局?

首先,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需要識別自己是否擁有討好別人的傾向。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網絡或家庭關係),你需要觀察自己是否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以及習慣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滿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會中一直追問有關你私人生活的事情並沒有尊重 你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應方式。也就是說,你需要考慮自己是否壓抑了自己需要設立界限來保護私隱的需求,抑或過於順從地回應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還可以在作出回應後留意自己的情緒,例如告訴朋友自己因為不想讓對方自己的私事時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當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時,可能會開始尋求與他人建立明確和健康的界限。當然,你需要在訂立界線和滿足他人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因為與他人斷絕連繫或設立過於嚴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在認清自己的需要和意願,你才更有機會在情況允許下更真實地與他人交往。有時候,學會說「不」對於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當你對別人說「不」或拒絕他人的要求時,亦需要保持冷靜和尊重對方。例如,在社交場合上你可以拒絕回應朋友詢問有關你私生活的問題,平靜地回應:「我不想談這些,我們可以換個話題嗎?」

假如你是一個傾向長期討人喜歡的人,在你嘗試開始與他人設定界線時,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會就你突然的轉變和斷然拒絕而遷怒於你。無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會因為再也無法從你那裡得到期望的東西而疏遠你。有時候,為了與這些人重新建立「聯繫」,我們可能會選擇輕易地放鬆自己的界限。但是,當你了解到這些關係不是建基於相互關係時,便需要在設立適當的人際邊界時保持堅定。你或可以透過結識更多新的朋友並在建立關係的初期時學習如何訂立健康的界限,這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幫助和益處。

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遠不會太晚。只有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我們才能夠建立更有意義和富有成果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