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嗎?如何能夠設定適當的人際界限並使雙方聯繫更為真實?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與她具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父親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她自小需要長期取悅父親和滿足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在童年時期,她討好父親的傾向與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關,亦是一種尋求得到父親認可和愛護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實際上從未獲得父親無條件的愛,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她自戀的父親與她建立淺薄的情感關係,並塑造了一個需要通過獲得成就來尋求外部認可的行為模式。結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親這種尋求認可的模式,極力爭取在事業上獲取成功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此外,她亦傾向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目的只是為了擴闊自己的人脈網絡。事實上,她承認自己經常感到非常空虛,沒有一段真正的友誼能夠讓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於她需要透過龐大的人際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會表現得非常討人喜歡,並且在與他人聯繫時沒有設定任何界限。實際上,她一直以來因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對所有的合作邀請和請求幫助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你會像我這位求助人一樣喜歡取悅他人嗎?我們如何能夠打破因過度取悅他人而無所適從的僵局?

首先,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需要識別自己是否擁有討好別人的傾向。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網絡或家庭關係),你需要觀察自己是否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以及習慣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滿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會中一直追問有關你私人生活的事情並沒有尊重 你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應方式。也就是說,你需要考慮自己是否壓抑了自己需要設立界限來保護私隱的需求,抑或過於順從地回應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還可以在作出回應後留意自己的情緒,例如告訴朋友自己因為不想讓對方自己的私事時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當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時,可能會開始尋求與他人建立明確和健康的界限。當然,你需要在訂立界線和滿足他人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因為與他人斷絕連繫或設立過於嚴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在認清自己的需要和意願,你才更有機會在情況允許下更真實地與他人交往。有時候,學會說「不」對於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當你對別人說「不」或拒絕他人的要求時,亦需要保持冷靜和尊重對方。例如,在社交場合上你可以拒絕回應朋友詢問有關你私生活的問題,平靜地回應:「我不想談這些,我們可以換個話題嗎?」

假如你是一個傾向長期討人喜歡的人,在你嘗試開始與他人設定界線時,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會就你突然的轉變和斷然拒絕而遷怒於你。無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會因為再也無法從你那裡得到期望的東西而疏遠你。有時候,為了與這些人重新建立「聯繫」,我們可能會選擇輕易地放鬆自己的界限。但是,當你了解到這些關係不是建基於相互關係時,便需要在設立適當的人際邊界時保持堅定。你或可以透過結識更多新的朋友並在建立關係的初期時學習如何訂立健康的界限,這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幫助和益處。

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遠不會太晚。只有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我們才能夠建立更有意義和富有成果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