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作為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我們需要謹守專業操守。根據大多數心理註冊機構的道德守則,治療師應該避免和服務對象建立多重關係。治療師與服務對象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期間,可能存在多重關係包括社交或業務關係,而為朋友或家人提供心理治療服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如果臨床心理學家與服務對象建立了多重關係,他或她需要承擔自己與服務對象之間關係受到影響的風險,治療關係會因為治療師的自身利益受到影響。在心理治療當中,治療師會以求助人的福祉為最優先,他或她不應該利用服務對象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當治療師利用心理治療時間談論個人問題,或與另一個求助人談論另一位客人的私事,都可能會違反道德標準。如果治療師要求客戶為他或她工作,例如共同進行一些工作計劃,這也可能是一個問題。

倘若臨床心理學家與服務對象之間存在多重關係,則有可能無法在心理治療中保持客觀性。即使他或她盡最大努力保持客觀性,服務對象也可能無法做出回饋。事實上,當客觀性被損害時,治療效果有可能會大受影響。例如,如果治療師與求助人原本在朋友關係上發生衝突,他也許未能專業地分析求助人所面臨的問題。

在治療師和服務對象的多重關係中,彼此之間的權力差異是令服務對象被剝削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臨床心理學家具有專業地位和對服務對象的個人了解。除此之外,服務對象處於比較脆弱的狀態,在情感上依賴治療師並希望得到心理上的療癒。在多重關係中,治療師可能有機會可以利用到服務對象的個人資訊來增加自己的個人利益。當權力不平等時,服務對象的個人利益會被剝削。被剝削的服務對象的心理健康和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便對其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實際上,要避免建立多重關係的道德準則並不是非黑即白,有些特殊情況是例外並可以接受的。例如,如果那位臨床心理學家是該地區唯一可以提供某種專門治療的人士,那麼建立多重關係是有可能的。另一個例子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向在相同地區中的另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尋求心理治療。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師需要確保與求助人處理有關保密性、知情同意和跨越界限的問題。

心理治療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是一趟重要的旅程。大眾需要對如何選擇具有專業資格的臨床心理學家有一定的知識,才能滿足治療的需要及避免與治療師建立多重關係或承受被剝削的風險。公眾應該選擇已在公認的專業機構具有註冊資格的臨床心理學家,才能維護個人利益並獲得優質的心理治療服務。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