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在過去二十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的經驗中,我獲得了很多因應各種精神疾病及心理問題的心理評估和治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很多人可能認為我的知識和技能都已經十分完善,並能處理所有複雜的個案。大家可以說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但是我想澄清一下,事實上我仍然處於學習、發展和進化的階段。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仍然透過與我的求助人、朋友和大自然互動來獲得新的見解和想法。

就像「自我」中的「英雄之旅」(請參閱9月25日的網誌)一樣,我的臨床實踐是不會有最終的版本。在學習和對求助人進行心理治療中學得愈多,我就愈理解到自己的愚昧。透過我的反思和探索,我的心理治療模式才會不斷得到修正。這樣,私人執業對於社會和有需要的人的有利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這是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

在成立十二週年的日子,我邀請大家一起反思自己為「自我」所設立的限制。傳統的教育和智慧令我們傾向認為自己需要探索真正的「自我」,但正因為我們一直嘗試尋找真正的「自我」,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和進化的可能。的確,自我覺察和自我理解對於我們的福祉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但是,在我們獲得有關「自我」的知識後,我們不應該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經常告訴那些被診斷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的求助者不要通過「標籤」來定義自己。去污名化對於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走出框架,並發展成為新版本的自己非常重要。例如,曾經一位患有強迫症、廣泛焦慮症及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告訴我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感到十分鼓舞。

對於那些沒有精神疾病但傾向以限制的思想框架來限制自己的生命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來,探索解決難題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只有懷著踏上永無止境的旅程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擺脫自己所預設的框架,不斷進化成為新版本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