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無法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會令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產生不穩定的自我意識。結果,對於自我的洞察和感覺會變得波動和以二分法來界定。也就是說,這些人很容易將自己視為「所有都是好的」或「所有都是壞的」。除此之外,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未能以完整性去看待他人的形象,難以整合他人的「好」與「壞」。因此,他們也會以二分法把別人界定為「全部都是好」或「全部都是壞」,從而加劇了人際關係的動盪。實際上,那些傾向發展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大多都在成長的階段缺乏主要照顧者適當的認可,無法在主要照顧者身上獲得對自我形象的反饋。主要照顧者的不足損害了他們發展穩定而連貫的自我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是可以與他人區分。缺乏連貫的身份認同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行為變得不穩定和無法預測,令他人作出相對不穩定和無法預測的反應。這樣,其他人未能在人際關係上提供一個穩定的反饋,有機會令那些患者的身份認同更加不穩定,變成了破壞其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不穩定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要在生命中健康發展,需要發展一種獨特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網絡,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在以上兩個方面都有機會面臨不少重大的問題。他們不穩定的自我意識令自己無法融合自我的不同方面,而不穩定的自我又導致無法預測的行為和波動的情緒。他們有機會不知道自己從人際關係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難以對他人說「不」,無法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由於波動的自我意識和無法預測的行為,他們很多時候都未能獲得他人的一致認可。結果,在保持自己的個人化時,損害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影響了人際關係。

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要了解他們,我們可以從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和在人際關係中所面對的困難了解更多。我們亦可以透過培養更高的包容度和以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

從電影《梅艷芳》反思我們的追憶與生活的無常

最近,不少人都談論傳記電影《梅艷芳》,很多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都不禁回想起梅艷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時期那個充滿活力的香港。作為香港人,我們會因梅艷芳的恆毅力、多樣性、勇氣和樂善好施的精神而稱她為「香港女兒」。雖然梅艷芳出身卑微、與父親失聯,以及經歷愛情的失敗,即使她「傷痕纍纍」仍努力為生命拼搏。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除了為香港這位傳奇人物感到悲痛外,也許同時追憶自己過去的人生。除了我們和梅艷芳的精神,我們還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我們無可避免地面對種種無常,並需要學習接受生活中所有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