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缺乏關注

人們常常會說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的行為和思維是難以理解。我其中一位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對她的丈夫大發脾氣,原因是他沒有及時回覆她要求他陪伴她看醫生的短訊。在她和丈夫的對話中,她說:「你是故意不回覆我的訊息,我知道你並不想陪我去看醫生,因為你覺得我非常麻煩!」丈夫委屈地回應:「我剛才正在開會,所以無法回覆你的短訊。我想無論如何我也會陪你去看醫生的。」我的求助人堅持己見說:「你不用有太多的藉口,我就知道你並不關心我!」

以上的對話可能經常出現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及其伴侶的之間。事實上,當他們因為害怕被遺棄而感到威脅時,其情感喚醒會導致他們無法專注於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由於擔心丈夫會遺棄自己,我的求助人把丈夫沒有作出回應的行為視為故意迴避。此外,她的自我形象持續低落,認定丈夫不願意陪她去看醫生。在這種情況下,她實際上只相信自己的想法,沒有考慮到丈夫沒有回覆短訊的任何其他解釋。也就是說,當她的情緒喚醒水平極度高時,她認為自己的想法反映了現實。

此外,在上述對話中,我的求助人的丈夫解釋他正在開會後,她仍然堅稱對方不關心她。事實上,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突然切斷與他人的情感聯繫並且無法重新調整對對方意圖或行為的解釋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對方多麼努力地向他們解釋,他們對於當前情況的誤解也是無法動搖的。以我這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丈夫向她保證一定會陪她去看醫生後,她亦未能把自己的想法轉變成更為正面積極的想法,堅信丈夫毫不著緊她。

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在承受巨大壓力或經歷情緒波動時,也有機會陷入忽視自己和他人精神狀態的陷阱。然而,當我們冷靜過後,或許能夠注意到自己對對方產生的內在情緒,以及接受對別人行為的另一種解釋。我們有能力以具有試探性的立場去嘗試為他人的行為作解釋。但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而言,他們對別人的行為和情況的解釋是固定的,更堅信這反映了現實。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專注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問題?

重要的我們是需要理解他們的困難,避免在他們情緒激動時與他們爭論。我們可以避免認同他們所認知的「現實」,我們也可以給他們道出事實,讓他們知道什麼的現實。在他們接受我們的解釋前,第一步是先讓他們冷靜下來。當他們不再那麼激動時,我們可以以溫和的方式來與他們進行交談,鼓勵他們嘗試探索和思考現實是什麼。當然,要處理這類型的情況並不容易,或許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訓練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來更加專注於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

透過慈悲,我們明白到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他人或自己的潛在信念是從他們過往的經歷中發展起來。只要有耐心,我們就能夠與他們建立和諧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