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要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為什麼如此難以預測,我們可以嘗試了解他們的不同面向。一般來說,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論在工作環境和社交場合都表現得很冷靜和成熟。她總能夠依時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且對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度和善解人意。然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會在他人面前壓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藉著取悅他人來避免危機的發生。這種做法也有機會是他們為免遭受他人拋棄的其中一種方式。除此之外,他們還擔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會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懲罰。結果,他們會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轉變成極為憤怒和衝動的狀態。由於他們經常試圖取悅他人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線,因此會在自己包容別人後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對對方產生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經常在與男朋友約會時主動提出請客,她的男朋友擔心不讓她付錢會惹她生氣,所以往往都會按照她的意願來對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覺得男朋友對她不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有主動說要請客。結果,她在乘車的時候辱罵對方,說他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顧女性。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變得悲傷和絕望。他們會因為擔心自己被遺棄而感到非常孤獨,並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關心。處於這種狀態下,他們會傾向從他們的重要他人尋求安慰,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獨處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波動。每當我的求助人與男朋友發生爭執或衝突後情緒爆發時,經常要求與我進行緊急的電話交談。如果在她情緒爆發的關鍵時刻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她會一直給我打電話,直到獲得關注為止。在這種狀態下,她的表現就如小孩一樣,拼命地尋求即時的關注和照顧。

當沒有達到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批評自我也是很常見。事實上,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好,並應該因為不符合標準而受到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時間會透過不允許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動或傷害自己來作出自我懲罰。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車回家後,會為自己對男朋友的情緒爆發和辱罵感到非常羞恥。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結果,她用刀割傷自己的手臂來懲罰自己。

鑑於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擁有不同面向,他們如此無法預測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在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並非完全沒有希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學習培養自己內在的健康狀態。在這種健康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這樣,他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變化,從而更加注意選擇自己的行為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進行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望發展這種內在的健康狀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