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某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能傾向避免體驗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影像、想法、情緒或感覺。他們會有不同類型的逃避行為,例如為了遠離創傷記憶的觸發點而不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以及透過濫用藥物或暴飲暴食來逃避痛苦的情緒。有時候,即使身處於安全的環境,曾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有機會選擇孤立自己,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利用這些逃避的應對策略有效地防止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這些人無法區分過去的創傷經歷與當下不具威脅性的情況,他們也許會錯失了很多正面與朋友及摯親相處的經驗。

對於有這種逃避傾向的人,他們可以先嘗試探索自己的歷史,看看是否經歷過童年創傷。他們有機會發現在童年時期父母虐待的行為,讓他們認為留在家裡並不安全。所以,對於那個時候的自己,逃離困境或是自我保護是最佳的選擇。透過這種覺察力,他們可以對自己目前的行為更富有同情心。經過這種探索,他們或許意識到自己不再被困在童年的不安全環境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便可以學習不同的策略來承認自己現在處於當下的安全狀態。

靜觀練習有助人專注於當下,留意此時此刻是一種安全和積極的體驗。譬如,如果我的那位求助人嘗試在參加一些社交場合留意其他同事的面部表情。這樣,他可能會注意到某些視覺上的提示,發現其他同事實際上是歡迎他參與聚會的。另外,他還可以在社交場合中觀察自己的呼吸,嘗試專注於對話當中,環顧四周來透過注意環境中的細節來紮根。當人一步一步暴露自己於社交場合中,便能夠覺察在正常社交場合中,某些情緒反應有機會是由過往的創傷記憶而引起的,而當下的情況事實上是安全的。

童年創傷有機會為人帶來長期性的影響,不少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社交退縮或成癮問題)很有可能與童年創傷遺留下來的潛在因素有關。透過探索和更深入的了解,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以對自己更富有同理心。事實上,通過不同的練習,他們能夠學習實際的策略逐漸減少那些有問題的逃避行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