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臨床心理學家會怎樣保障服務對象的私隱?服務對象所提供的資料會保密嗎?

在我的臨床心理服務工作中,我的求助人經常會問我他們所提供的資料是否絕對保密。根據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的專業道德守則,臨床心理學家都必需對服務對象在心理評估或治療中提供的資料保密。為什麼保密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評估中如此重要?

保密是基於道德原則,臨床心理學家應該把維護服務對象的福祉放在首位。 臨床心理學家應該致力促進服務對象的利益及避免作出損害他們的行為。事實上,當服務對象知道他們所提供的資料會被保密時,他們可能會更願意披露有助於建立有效治療關係的資料。

在進行心理評估或心理治療的初期,臨床心理學家會向服務對象談及有關保密的問題。除非獲得當事人同意,否則他或她所提供的資料將會被保密。 臨床心理學家有責任告知服務對象,當有特殊的情況,例如需要保護當事人的人身安全或是應法院的要求,有關的必要資訊是有機會被披露的。

事實上,治療的過程會存在一些灰色地帶,臨床心理學家需要運用一些酌情權。例如服務對象是青少年的話,便有需要在保護他們所提供的資訊的保密性和向其父母披露有關的必要訊息中作出平衡。臨床心理學家有機會在治療的初期與雙方討論有關保密性的問題,有時候臨床心理學家可能會與父母制定私人協議,要求他們收回披露資訊的請求,令青少年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感到個人私隱受到保障。而父母亦了解假若子女的生命或是安全受到威脅時是會被告知,在特殊情況下,保密原則是會被打破的。

臨床心理學家是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維護服務對象所提供的資料的保密性。其中一個例子是在設計治療室時安裝良好的隔音設備,避免泄漏任何談話內容。除此之外,亦需要在行政工作上保持警覺性,好像在電話語音留言時或者避免在接待處披露其他人士的檔案和資料,防止第三者得知有關的資訊。

保密問題是臨床心理學家需要注意的最重要領域之一。為了維護那些尋求心理治療服務人士的利益,最重要是尋找一名具有被公認的專業機構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這樣才能夠確保臨床心理學家按照專業機構的專業守則行事,服務對象的隱私才得以受到保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