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要坦然面對我們的脆弱性,我們需要面對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一位患有健康焦慮症的求助人每天堅持為自己測量二十次血壓,從而令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所掌握。他傾向透過進行這個「儀式」來讓自己安心,藉此迴避面對不確定性。結果,他的健康焦慮症在沒有增加任何確定性的情況下加劇。事實上,他是一個凡事都喜歡自己解決的人,希望自己能夠對任何事情都有足夠的信心,並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脆弱。對這位求助人來說,如果外界某些事情超出了他的預期,他的內在世界就會被打亂。如果他在面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結果時發現一些超出他認知範圍的事物,就很容易感到崩潰。這種缺乏開放性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導致他在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時無法穩定心神。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愚昧,並擁抱自己的無知和不確定性,就更有機會變得腳踏實地和更加強大。當我們知道自己的限制時,就更容易放輕鬆和對更多可能性持開放的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性?每當我們留意到自己對於某人或某些情況產生迴避傾向和行為時,可以嘗試先停下來進行反思。例如,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逃避與這位家庭成員見面?與他或她見面會使我怎麼樣?」另一個例子可能是,當我們感到空虛和迷失時,可以問自己:「在當前的生活中,我正在迴避面對哪些問題?假如這些問題在生活中是無可避免的話,會如何呢?」當我們嘗試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想法和感受時,也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面對自身脆弱性的恐懼。

事實上,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避免的失敗和挫折,我們都會感到紛擾,這是人類共同性。透過對自己的脆弱性保持開放的態度,我們學會擁抱它們並坦誠地告訴自己,實際上我們關心和重視所失去的東西。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承受巨大的重擔,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安定心神和自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