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童年時期的安全依附反映小孩與他或她的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有了這種安全的依戀,這名小孩就能感受到具連貫性的愛和關懷,接收到照顧者所提供的訊息,明白自己身處的環境是安全並受到保護和重視。然而,童年逆境經歷,如父母過世、父母離異或遭受父母心理虐待,都有機會妨礙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結果,小孩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不安全依附導致他或她感到不被重視和不配被愛。小孩不但感到不安全,並且會長期保持高度警覺。除此之外,小孩的自我意識也會受到損害。

童年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是長時間存在的,這些影響可能包括負面或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對環境和人際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批判自己和別人、習慣採取迴避的態度來應對、出現情緒失調,以及在噩夢、閃回和其他侵入性記憶中再次經歷創傷經歷。如果一個人遇到以上部分的問題,鑑於他或她的童年逆境經驗,這些情況是可以理解的。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是否能夠透過接受治療來穩定心神和更為冷靜?儘管研究表明童年逆境經驗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但大腦可塑性使我們對通過治療來減少童年創傷的影響抱有希望。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仍可以過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通過尋求一位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深厚知識的專業治療師的幫助,人們可以在治療關係中體驗到關懷、接納、同情和尊重。透過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人們可以學習一些有助於身處的環境中探索與導航的生活技能,及調節情緒的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並非所有),處理童年創傷可以幫助重新鞏固創傷記憶並重新建立大腦中的連繫。那麼,一個人如何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需要就童年創傷尋求心理治療?

當一個人不斷回憶起某些痛苦的記憶、經歷噩夢或閃回時,考慮尋求治療對他或她是很重要的。對於那些持續情緒不穩和自我形象低落的人來說,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有助於探討完美主義或頻繁地作出自我批判的根本原因。部分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人可能會有反覆的自殘傾向或成癮問題。有時候,這些人亦有機會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致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另外,人際關係問題,如陷入有毒關係和被欺凌都很常見於他們身上。

如果一個人在成年後遇到上述的情況,尋求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知識的治療師的專業協助可能會有所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