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一些傳統會把靜觀解釋為覺察自己的心智游移或走神。在靜觀練習中,我們首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但是,我們的思緒無可避免地會游移。靜觀是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帶回我們原來集中在的事物上。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的創立人Jon Kabat-Zinn所說,靜觀是指有意識地留心當下此時此刻升起的經歷,不加批判及接納。在練習靜觀時,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經驗。例如,在靜觀進食練習時,我們可以細心留意一下食物的味道、外形、氣味、質感和進食時的聲音。

在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J. Davidson所寫的Altered Traits一書中,對於靜觀的研究涵蓋了從初學者(參與一百個小時練習以下)到長期練習者(終身平均練習九千個小時)的轉變。研究指出,在為期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中進行了大約三十個小時的練習,杏仁核對壓力的反應性會降低,這樣表示初學者在面對壓力時有關的反應有所減輕。經過兩星期的恆常練習,初學者的專注力增強了之餘,亦減少了走神。

雖然結果尚無最終的定論,但對於更長期(例如超過一千或是達到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恆常的練習能夠增加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腦內迴圈的連繫性,這樣可能對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有幫助。另一個例子就是與慾望和依賴有關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神經迴路會縮小。事實上,研究開始初步指出靜觀練習能夠幫助減少成癮的問題。

我們可以如何開始學習靜觀?參加正式的靜觀練習訓練課程能夠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鞏固學習。以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或是靜觀認知治療課程為例,參加者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十分鐘的練習,使人們養成每天進行靜觀練習的習慣。

練習靜觀就好像我們為了鍛鍊體魄而做運動一樣,我們需要恆常地進行練習才可以提升我們的福祉。在每天繁忙的日子中要抽時間進行練習並不容易,但研究指出靜觀的好處的確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去持之以恆地修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