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一些傳統會把靜觀解釋為覺察自己的心智游移或走神。在靜觀練習中,我們首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但是,我們的思緒無可避免地會游移。靜觀是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帶回我們原來集中在的事物上。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的創立人Jon Kabat-Zinn所說,靜觀是指有意識地留心當下此時此刻升起的經歷,不加批判及接納。在練習靜觀時,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經驗。例如,在靜觀進食練習時,我們可以細心留意一下食物的味道、外形、氣味、質感和進食時的聲音。

在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J. Davidson所寫的Altered Traits一書中,對於靜觀的研究涵蓋了從初學者(參與一百個小時練習以下)到長期練習者(終身平均練習九千個小時)的轉變。研究指出,在為期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中進行了大約三十個小時的練習,杏仁核對壓力的反應性會降低,這樣表示初學者在面對壓力時有關的反應有所減輕。經過兩星期的恆常練習,初學者的專注力增強了之餘,亦減少了走神。

雖然結果尚無最終的定論,但對於更長期(例如超過一千或是達到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恆常的練習能夠增加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腦內迴圈的連繫性,這樣可能對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有幫助。另一個例子就是與慾望和依賴有關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神經迴路會縮小。事實上,研究開始初步指出靜觀練習能夠幫助減少成癮的問題。

我們可以如何開始學習靜觀?參加正式的靜觀練習訓練課程能夠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鞏固學習。以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或是靜觀認知治療課程為例,參加者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十分鐘的練習,使人們養成每天進行靜觀練習的習慣。

練習靜觀就好像我們為了鍛鍊體魄而做運動一樣,我們需要恆常地進行練習才可以提升我們的福祉。在每天繁忙的日子中要抽時間進行練習並不容易,但研究指出靜觀的好處的確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去持之以恆地修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