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一些傳統會把靜觀解釋為覺察自己的心智游移或走神。在靜觀練習中,我們首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但是,我們的思緒無可避免地會游移。靜觀是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帶回我們原來集中在的事物上。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的創立人Jon Kabat-Zinn所說,靜觀是指有意識地留心當下此時此刻升起的經歷,不加批判及接納。在練習靜觀時,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經驗。例如,在靜觀進食練習時,我們可以細心留意一下食物的味道、外形、氣味、質感和進食時的聲音。

在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J. Davidson所寫的Altered Traits一書中,對於靜觀的研究涵蓋了從初學者(參與一百個小時練習以下)到長期練習者(終身平均練習九千個小時)的轉變。研究指出,在為期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中進行了大約三十個小時的練習,杏仁核對壓力的反應性會降低,這樣表示初學者在面對壓力時有關的反應有所減輕。經過兩星期的恆常練習,初學者的專注力增強了之餘,亦減少了走神。

雖然結果尚無最終的定論,但對於更長期(例如超過一千或是達到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恆常的練習能夠增加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腦內迴圈的連繫性,這樣可能對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有幫助。另一個例子就是與慾望和依賴有關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神經迴路會縮小。事實上,研究開始初步指出靜觀練習能夠幫助減少成癮的問題。

我們可以如何開始學習靜觀?參加正式的靜觀練習訓練課程能夠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鞏固學習。以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或是靜觀認知治療課程為例,參加者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十分鐘的練習,使人們養成每天進行靜觀練習的習慣。

練習靜觀就好像我們為了鍛鍊體魄而做運動一樣,我們需要恆常地進行練習才可以提升我們的福祉。在每天繁忙的日子中要抽時間進行練習並不容易,但研究指出靜觀的好處的確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去持之以恆地修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