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忍受獨處?

部分我的求助人無法忍受獨處,他們時刻都需要別人的陪伴。如果他們是自己一個人住,他們需要在晚上下班後一直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繫。在週末的時候,他們不能參與任何單獨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們。事實上,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發展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出現不少問題。他們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體上的虐待,就是被剝奪情感上的支持和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剝奪會令我那些求助人難以培養獨處的能力?

根據專門研究客體關係理論和發展心理學而聞名的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Winnicott的說法,那些對依戀對象有信心和具有安全感的兒童能夠發展獨處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展現情感成熟的標誌。如果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能夠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即是當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他或她便會出現,那麼孩子將更有能力在沒有焦慮的情況下探索環境和獨自進行體驗。當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人不必一定需要陪伴在旁。如果他們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能成為孩子內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讓孩子可以依賴這些內化的依附對象。這樣,在這種安全型依戀模式下長大的成年人,由此他們在情感上已經發展成熟,便能夠獨處並且從事單獨進行的活動。

隨著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發展安全的依戀模式,孩子亦能逐漸發展與自己內心感受建立聯繫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在成年後能夠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或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麼。他們不會過分只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去順從,亦不太渴望取悅別人。事實上,獨處的能力與個體探索自我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衝動的能力相關。作為一個成年人,這是能夠獨自進行單獨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對於那些有輕微獨處困難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培養與內在自我建立聯繫。靜觀練習(如靜坐和身體掃瞄)和藝術創作(如繪畫或陶瓷創作),都有機會讓人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和有助進行自我探索。事實上,夢境也是一個讓人探索或自我發現的門戶。透過探索內心的自我,我們便能更容易接觸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從而作進一步的整合和反思。這樣,我們便更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和發揮所有的潛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面對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描繪了一位富有而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的「英雄之旅」,這位醫生就是傲慢的奇異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雙手受到創傷,令他無法進行手術。在尋求治療雙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瑪泰姬(Kamar-Taj) 尋求巫師的幫助。經過巫師和古一的培訓,奇異博士的雙手康復了。奇異博士決心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根據美國文學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這是一段尋求真實自我的旅程,我們能夠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從而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