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抑鬱症患者在反覆思考時傾向運用抽象思維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抑鬱症患者經常反芻有關自我價值感的思想是很常見。譬如,我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鬱症並飽受睡眠困擾,因為他總是躺在床上反覆思考,無法入睡。每當他閉上眼睛,就開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失敗,腦海裡不停出現「我是一文不值」和「我是一個失敗者」等想法。結果,他選擇性地專注於以往生活中的挫折,習慣過度概括自己的思想,倉卒地得出一個籠統的結論——他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失敗者。事實上,我這位求助人在床上反覆思考的過程大多涉及抽象思考,他很努力地思考「為什麼」,試圖找出原因來解釋自己當前正經歷的抑鬱情緒和睡眠障礙。例如,他會不停地問:「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為什麼我不能夠盡快入睡?」及「為什麼我如此失敗?」。

抽象思維是人們在生活中常常運用的思考方式之一,往往都是普遍和全面的。它可能包括解釋不同行為或現象發生的原因、背後的含義或為其賦予意義等。在臨床環境中,當人們經歷抑鬱發作的期間,進行反覆思考時通常都會運用抽象思考。有時候,他們會以抽象的術語來思考,因為他們希望找出重覆出現的負面經驗或產生抑鬱情緒背後的原因。當然,思考一個人的負面經驗或反覆的抑鬱情緒並非完全沒有效用。不過,如果這種抽象的思考模式變成反芻思考時,人們就無法逃出這個漩渦,最終或許會陷入極度抑鬱的狀態。因為它不會引導他們採取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或紓緩抑鬱情緒。

與抽象思考的過程相比,具體思考更為實在,並更加專注於解決方案和行動。此外,由於涉及思考事件或經驗的過程和順序,具體思考能夠就當前情況產生更直接的體驗。譬如,當我們進行具體思考時,會傾向於問「這是怎樣發生的?」或是「我該怎樣做?」。對於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來說,當他無法入睡時,更具體的思考過程是思考如何為他的睡眠障礙做些什麼。假如他嘗試以這種方式來思考,也許能夠憶起我們曾經討論過放棄試圖入睡的意圖,並開始把他的意識帶回他的呼吸和身體上。這個具體思考過程有助他採取一些有用的行為來幫助入眠。這樣,他就不用持續不斷地思考「為什麼」,更有機會通過專注躺在床上的當下經歷來更快入睡。

當人們以抽象的描述來思考時,或許更傾向於進行反覆思考,因為抽象思維使人不太關注目前情況的具體細節。另外,這種思維方式並沒有就解決問題提供具體可行的線索。實際上,抽象思維有機會導致一個人傾向想得更多,因為他或她只顧專注於特定問題的意義或含義。反覆思考亦可能促使一個人思考更多但不試圖採取實際行動,這樣會令反芻思考無法停止。

對於患上抑鬱症的人而言,學習如何重新進行更具體的思考非常重要。透過這種思考方式,他們將更有機會換個角度來看待事物,避免過早得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的結論。當人們把覺察力帶到特定情況的具體細節,這種做法能夠幫助他們發現當前事件與其他情況之間的差異,以便減少過度概括自己的負面經驗。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我們需要在抽象思維和具體思維之間培養平衡。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被困於思考某個問題而未能考慮細節或採取實際行動,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維是否過於抽象。這樣,我們就不太可能陷入反覆思考的抑鬱漩渦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