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憤怒與人類本性的不同面向有關,其中一個是我們對自己某些身份的執著。舉例來說,當人們過度依附於自己的職業身分,面對被解僱時就很大機會感到沮喪和挫敗。當我們感到「自我」被攻擊時,就很容易產生憤怒。在上述的例子中,當我的求助人被支持者批評,他對自我的依附使他無法接受任何負面評語。這種對自身潛在缺陷的強烈抗拒加劇他的負面情緒,並引發衝動行為。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憤怒可以被視為保護自我和尊嚴的合理反應,特別是他人惡意中傷我們時。但是,如果我們對批評反應產生過度的憤怒,這種自我權利感會帶來傷害,使我們困於虛幻的自我形象中。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我們無可避免面臨各式各樣的批評和攻擊。如果我們的憤怒很容易被觸發,就難以維持良好的工作和專注於日常活動。要克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超越自我。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釋放自我關注並減少自我執著。其中一種超越我們自己的方法就是學會把更多的專注力放在為更大的群體創造更多的東西。譬如,如果我上面提及的那位求助人將注意力轉移至創建其他更有趣的內容,以及有利於粉絲的福祉的行為上,那麼這種毅力和堅持或許可以幫助他克服對自我的專注和執著。對他而言,他可以減少專注於因面對抨擊所帶來的情緒不適,並且把精力轉到至表達善意和慈悲。

當然,如果我們面臨惡意的或一些嚴重影響我們尊嚴的攻擊,就需要捍禦自己的權利並保護我們的聲譽。否則,透過超越我們的自我,也可以獲得平靜並逃離自己所創建造的牢籠。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