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獲得最大控制的強迫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來找我,並告訴我她因為錯過了一個著名會議發表演講的機會而感到極度悲傷。多年以來,她在事業上奮力獲取成就,更特別關注所有國際會議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錯過任何在世界各地舉行的會議,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機會。每當能夠出席國際會議,她都會費盡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撰寫和發布有關的帖文。在數個月前,她在眾多同事當中第一個知道在北歐將會舉辦一場著名的國際會議,於是馬上報名參加並精心為此作好準備。然而,由於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她無法按照計劃參加會議。她因此感到非常沮喪,認為自己輸掉了比賽。當我問她參加了什麼比賽時,她意識到實際上沒有人和她進行競爭。為什麼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如此沉迷於這類型的活動?

從表面來看,追求成就是沒有壞處的。但是,上述提到的求助人似乎沉迷於獲得這些滿足和成就。結果,她出現強迫傾向,花費很多時間關注所有會議日程,以及尋求在這些會議上演講的機會,她認為這有助於獲得最大的控制權。她亦覺得如果自己能夠成為所有著名會議中的演講代表,就等於勝出了比賽。另一邊廂,如果她意識到自己這種沉迷促使她感到沮喪,試圖極力壓抑這些行為,她又有機會因為沒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空虛或悲傷。

事實上,找到中間的立場很重要。對我這位求助人來說,當她意識到自己最近將會錯過一次在著名會議上演講的機會時,可以識別自己腦海內的想法和感受。她可能會感到沮喪,以及相信自己「這次輸掉了比賽」。當治療的過程反映到事實上沒有人與她競爭後,她可以承認這些情緒和想法只是對「希望發生另一種結果」而產生。也就是說,她希望獲得能夠參與這個會議的成果。這是一種我們對自己慾望所培養的靜觀覺察,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和念頭。

我們需要明白擁有慾望並無對錯之分。然而,如果我們過於沉迷並試圖以對滿足慾望獲得最大控制權,就有機會感到痛苦和沮喪。對我的求助人來說,她需要學習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明白自己無法對一切事情進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考慮到這一點,每當她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感到沮喪時,就可以嘗試先注意它,然後讓它自行消失。對她而言,專注於事業和生活的不同方面更為有益,例如是持續進修和培養興趣。 這樣,她在滿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就會變得更加靈活,而非只沉迷於獲得絕對的控制權。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