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在於強迫症患者永遠也無法滿足。以我的那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母親向她保證她對朋友的評論是適當的後,她又可能會擔心母親的判斷是否準確,繼而詢問她的母親是如何得出這個判斷。當母親告訴她如何得出這個判斷後,她又有機會進一步質疑母親是否道出真相。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因為強迫思想而感到非常焦慮,以及經常向我們尋求再保證,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強迫症患者達成協議,表明不會回答他們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其次,我們可以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定期進行靜觀練習,練習靜觀有助他們抵抗強迫思想。透過靜觀,患有強迫症的人學會培養對自己的強迫思想、畫面或衝動的認識。這樣,他們開始更加意識到它們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強迫思想時,延遲對自己不適的感覺和焦慮作出反應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在覺察強迫思想和執行強迫行為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學會在作出強迫行為前先等待一段時間,衝動也有機會因此而消退。

強迫症患者延遲作出強迫行為,也是一種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來看,患有強迫症的人試圖抵制自己的強迫行為有時是相當痛苦。通過靜觀,他們還可以學會與這些痛苦的感覺共存,以及接受在不作出強迫行為時經歷不舒服的感覺。事實上,堅持運用靜觀來接受這種不適是值得的,因為從長遠來說,他們不需要再被困於重覆作出強迫行為的生活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