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學習增強自我覺察前,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們獨特「自我」的常見因素。首先,童年時期父母教養模式是其中一個影響我們性格和身分發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權威的教育模式,他們的孩子在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有著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則可能在成年後缺乏自信並習慣依賴他人。另一個因素是童年環境中朋輩的影響,假如一個人在一間競爭激烈和非常著重學術成就的學校中學習,他或她可能學會一生都與同輩進行比較。這個人有機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或工作上,沒有真正享受生活。人們在中年時期意識自己一直花費大量時間追求成功,卻完全沒有任何個人興趣,這些情況並不罕見。

在整個個人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往往會受那些與文化因素相關的信念和價值觀所影響。假如一種文化傾向重視某個特定的職業,那麼很多菁英子女可能會選擇修讀相關的學科。此外,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只會視這個職業為權威,而不會考慮其他相對較少人尊重的專業人士所提出的意見。事實上,這有機會縮小成年人在作出決定時看待事物的視角。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甚至不受我們控制。我們無法控制哪些鄰居的孩子能夠在我們家樓下的公園玩耍,而且我們有機會受這些鄰居影響。如果這些小孩喜歡玩電子遊戲,我們就更容易在童年時期沉迷於於電子遊戲中。相反,如果這些孩子喜歡閱讀,我們或許會變成「書蟲」。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差異。在同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見。這一點亦解釋了為什麼在一個充滿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後沒有患上精神障礙,但另一些則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如果我們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對那些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培養更多慈悲。我們不應該告訴他們一定要堅強面對、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其實,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斷,放下權威的立場。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