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取得平衡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發現自己根據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戶服務員主觀地認為那位在電話中表現得非常有禮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事後她才知道這位客戶於通電話後對她作出投訴,指責她在處理訂單時出錯,最終導致她受到上司的處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秘書和上司的某位客戶交涉後認為對方十分粗魯。然而,當這位客戶在一個星期後前來辦公室和她的上司會面時,她發現這位客戶非常真誠和樂於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稱讚她注重細節。

根據美國腦神經學家David Eaglement的說法,我們都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可以感知現實。譬如,當一個人在上班途中於街上看到另一個人的臉孔時,這個人的容貌變成了刺激物,並轉化成感官信號傳送到大腦。這種視覺上資訊被傳送到大腦的中繼站丘腦,再被傳送至視覺皮層,讓他感知那個人的容貌。但是,從相反方向通過丘腦傳送的視覺皮層的訊號幾乎多出十倍。因此,他的感知也是根據大腦的內在模型來產生印象。這就是現實嗎?當然,這可能不是現實。因為我們對別人的臉孔的感知也是基於我們對具有相似特徵或體形的內在模型來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他有機會認為這個人是他其中一位好朋友,想和對方打個招呼。當他發現對方沒有回應他的問候時,他才恍然大悟意識到那位原來是一個陌生人。

對接納與承諾療法擁有豐富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Chris McCurry亦會運用一種技巧,就是「觀察與透視」我們的思想,藉此說明我們的思想和感知經常會受先入為主所影響。例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傾向把來電者中性的語調視為威脅或沒有禮貌,甚至有機會立即認為這個人正試圖傷害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好像戴上一副紫色鏡片的眼鏡來看東西,然後覺得整個房間也是紫色的。事實上,我們認為房間是紫色的感覺是如此真實,令到我們相信這就是現實,是因為我們透過有色鏡片來看東西。如果我們戴著一副「焦慮眼鏡」,這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可怕和危險的。

有見及此,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傾向透過自己的「有色眼鏡」來看東西,如「憤怒眼鏡」或「焦慮眼鏡」。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正透過這些眼鏡來看待事物時,或許需要嘗試摘下它們。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視為思想,將我們的情緒視為情緒。對於那些戴上「焦慮眼鏡」的人來說,摘下眼鏡後焦慮的感覺可能仍然存在,但是可以嘗試刻意地以更客觀的角度來看東西。他們可以嘗試這樣想:「我現在可能以焦慮眼鏡中來看東西並視當前的事物為威脅,但是我的思想可能被我的焦慮眼鏡所污染。我的想法並不等於現實。」在審視我們的想法後,我們將更有機會客觀地因應情況作出反應,避免過度主觀。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永遠無法充分地了解現實的全貌,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面對感知到的威脅的時候,培養開放的心態對我們來說是更明智的做法。有了客觀性,我們才可以以更好的方式來運用我們的主觀感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選擇如何採取行動,而不是過度敏感和過度主觀地行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