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當我們陷入困境或遇到困難時,父母就是我們尋求親密感的安全基地。另外,他們的存在也成為了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在成年期,我們與伴侶的關係成為了主要的依戀關係。如果我們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將更有信心在遇到困難或承受巨大壓力時尋求對方的協助。當我們需要與伴侶長時間分離時,也許會感到有點苦惱。除此之外,我們亦會依靠這種浪漫的依戀關係作為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當我們與對方在一起時,可以尋求一定的安慰。童年時期和成年期的安全依戀關係的主要區別是成年期的依戀關係是互惠的。也就是說,這種滿足依戀需求的依賴是雙向,伴侶會成為對方的照顧者。事實上,成年後的依戀關係也有機會需要雙方合力照顧自己的下一代。這種依戀關係還具有陪伴、友誼和合作夥伴關係的元素。

一個人能否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某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在其童年發展時期對自己的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和作出適當的回應,那麼這個人將更有可能在成年後發展出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對其需求的反應不一致,他或她可能會因為在童年時期經常感到沮喪,繼而發展出矛盾型的依戀風格。在這個人成年後,他或她有機會同時渴望與他人親近和尋求安慰,及經歷沮喪,而抗拒接受他人的關愛和照顧。在另一個例子中,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成長的階段無法獲得父母的愛和支持,以及不時被父母拒絕,他或她可能更有機會發展出迴避型依戀風格。具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在成年後傾向於避免依附於任何人,不會輕易從他人身上尋求愛和安慰。

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人如何在成年後與伴侶發展安全依戀?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加以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風格。一個人需要學習培養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上的自我覺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一個人將更容易覺察自己不同的情緒,並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譬如,一個具有矛盾型依戀風格的女子可能會因為男朋友沒有即時回覆自己的短訊而不停地向對方發送短訊。當對方找到空閒的時間回覆她時,她卻變得非常疏離,甚至發脾氣不理會他。通過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一個人可能更有能力克制自己作出衝動的反應,並在日後以較平靜溫和的方式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擔憂或負面想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策略,好讓男方在女方需要的時候讓對方感到安心。漸漸地,這位女朋友將更有機會學會如何以具適應性的方式來與伴侶相處,發展安全的依附關係。

其次,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可能需要透過多加留意自己內在的問題。一個人需要反思自己的這些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或極度需要他人認可等。在能夠形成更安全的依戀模式前,他或她實際上需要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內在。當然,心理治療有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實際上有利人們學習如何更安全地與伴侶相處。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也值得擁有富有成果和充滿愛的親密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學習更安全地依戀自己的伴侶的過程也許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學習以更開放的態度接納伴侶的特質和培養更多的同理心,與另一半一同在這段旅程中承諾以更合適的相處模式來共同合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