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能夠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最近這幾個星期,因應香港的社交距離限制逐步放寬,很多人能夠享受大型的社交聚會,並熱衷於把聚會和派對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然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的人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些照片後,會發現自己並不屬於任何大型的群體,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內向的人比較喜歡在小型的聚會上建立親密關係或享受一對一的交流。事實上,他們的取態並非不正常,而且在小型的群體中建立親密的聯繫是絕對健康的。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矛盾的是,如果想與某人發展和建立親密的聯繫,你需要培養自己的自主權。也就是說,你需要在政治、金融和娛樂等不同方面擁有自己的看法。譬如,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對自己政治立場要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時要尊重對方的立場,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果別人嘗試說服或影響我們的想法、要求我們給予東西、試圖控制我們或不尊重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以自主權來作出回應。假如你面對這些情況,你需要堅持自己的意願和決定,避免因害怕被拋棄而迎合對方。你需要有能力因自己的意願而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當你與別人交流時,很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當下的經歷中。有時候,其他人可能會嘗試把你拉進自己的想法中並希望藉此影響你。你需要讓自己紮根於自己的經歷,才能充分體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你便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對於那些傾向容易被他人說服或受影響的人,你需要增強對自己的身體感覺的關注和對自己的立場進行反思。你可能需要對自己說:「我不一定要同意他人的說法,這是可以接受的」、「你與我是不同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很親近」。事實上,在親密關係中擁有自主權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對方更多的尊重。因為,對方會尊重你是誰,以及與最真實的你建立連繫,這是在親密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你傾向犧牲自己的需求並對他人事事表現得順從,對方可能不會與你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他或她可能只會把你當作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例如,很多內向的人都會抱怨朋友或伴侶只會透過披露自身的不幸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當自己嘗試作出相向的交流,對方並沒有花時間聆聽自己的痛苦或提供情感上的支援。

除了自主性外,你還需要對親密關係中的朋友和伴侶培養同理心,從而了解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在調節對方的情緒時,你需要穩定心神。這樣,你便不會被他們的情緒所淹沒。

當你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多加留意對方的言語和非口頭語言,以及他們的情緒和想法。在傾聽他人的時候,我們要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身體和非口頭語言,以保持紮根。透過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並調整他們的情緒,便能向對方表示同情。同樣重要的是你要提醒自己,你是自己的「自己」,不必為了同情對方而要求自己一定同意對方。

當你能夠保持你的自主權,以及對你的伴侶和朋友培養同理心時,便能享受更深層次的親密關係。這種緊密的聯繫是難以在社交聚會與一大群朋友中建立的。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實際上這是沒有什麼不妥。因此,忠於自己來享受你愛的社交模式!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