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當我們嘗試回答「我是誰」這條問題時,很容易會陷入二分法的思考陷阱,例如我們可能會以性別來標籤自己,把自己區分為男性或是女性。另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形容為內向或是外向的人。這種分類的需求是一種本能,人們會傾向把事物進行分類或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因為這樣做就能減少不確定性以及將可預測性最大化。透過分類的方式來對自我作出定義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加簡單,但是如果只是用這種方式定義自己,就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來判斷的思想陷阱。例如,一個人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獲得晉升的機會,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儘管為自己訂立明確目標或是以二分法的思維來定義自己時存在缺點,我們有時候亦需要擁有具體的目標。例如,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就需要訂立目標,以便參加公開考試時能夠達到銜接首選大學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過於認真對待這個具體目標,或是嘗試就能否達成目標來定義自己時,很有可能會受到情緒困擾。如果我們無法實現所訂立的目標,難免會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倘若希望實現的目標與自己所達成的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我們便會傾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失敗者。

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另外一個方法是採取相反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我們嘗試不把自己定義在具體的類別中,認為沒有明確的「我」。我們只是一直探索和體驗生活,並嘗試享受當中的過程。這樣,當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便能放開利用把事物進行分類的傾向,減輕憂慮。就好像一位年輕的成年人嘗試放下獲得理想工作的期望,以享受和活在當下的心態來應對小組面試的過程。但是,如果他選擇採取極端的做法,不把面試當作一回事,便可能沒有任何具體計劃來準備如此重要的面試。他亦有可能不打算為獲得理想工作而制定任何具體目標。事實上,除非我們是古代大師,否則有時候亦不能不具體地定義自己,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在生活中確立一些具體的人生目標。

也許我們還未能實現某些目標,或是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仍能從中獲得智慧和自我洞見。實際上,具體分類和定義自己的傾向有時會促進自我的發展和成長。正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人生中的困難,我們才能學習和進步,苦難讓我們演變成新版本的自己。

「我是誰?」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亦因人而異。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所指的是讓我們充分體驗生活,而不過分認真地對待自己期望和預定的目標。同時,我們亦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立場預早計劃,為自己訂立具體的目標。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分類的方式來定義自己,但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放棄這些分類。事實上,無論選擇哪種方法,亦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內在的自己,細心留意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或許會得到一點啟示。也許我們可以一輩子不停地問自己到底是誰,而事實上真正的「我」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因為我們都一直在進化。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