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人格障礙與不忠的關係

我們不時會在戲劇或電影裡看到有關對伴侶不忠或出軌的情節,事實上,這些情況可能比你想像的普遍得多。根據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的其中一篇文章所指出,超過一半的男性和女性都承認自己曾經在親密關係中出現不忠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不忠的影響。不同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出軌的可能性,而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與人格障礙或某些人格障礙的特徵有關。實際上,患有某些人格障礙的人更有可能在關係中出軌或作出對伴侶不忠的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自我的形象並不穩定,而且控制衝動的能力比較弱。由於他們對自我的意識並不穩定,因此會傾向採取一些行動來避免自己被別人拋棄。此外,這些人也傾向運用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事物,換句話說,他們或許會在一段關係中顯得過分理想化或傾向不停貶低對方。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會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而出軌,又或是因為遷怒於伴侶而發生外遇。他們可能會為了避免被伴侶遺棄,因此而作出不忠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總是給人一種自大的感覺,而且需要別人傾慕和欣賞自己。然而,他們往往都沒有足夠的同理心。正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十分重要,他們會認為自己擁有很多的權利。事實上,他們還可能會傾向剝削別人的權利或利用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對這些人而言,他們有機會為了不斷地得到伴侶以外的人的傾慕而選擇出軌。由於他們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因此值得在同一時間與不同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另外,缺乏同理心也導致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不忠行為會嚴重傷害伴侶的感受。

另外,一個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會傾向於無視他人的權利,甚至經常侵犯別人的權利。這些人常常不按照社會規範和規則行事,有機會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作出欺騙的行為。由於這些人沒有太多的同理心和過分衝動,他或她會經常作出魯莽的行為,不理會自己的所為可能會為他人帶來痛苦。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患者所具備的特質會讓他們傾向於關係中出軌,亦可能與他們渴望違反社會規範的衝動有關。他或她之所以有外遇,亦有機會只是想透過傷害自己的另一半來尋求愉快的感覺。

當然,並不是所有對伴侶不忠的人都患有人格障礙,背後還可能涉及其他的因素。然而,如果發現對方經常出軌而且毫無悔意,可以考慮看看對方是否擁有一些人格障礙的特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