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

在創傷知情的模式中,個人心理治療被視為一段二人關係。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涉及治療師和求助人的個人特質、心理問題和治療期間當下心理狀況的相互作用。這個交互的過程是動態的,即是它可以有無限數量的結果和形式。有趣的是,二人關係中雙方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對治療師來說,能夠理解這兩種主觀觀點的互動是非常重要。事實上,治療師最重要的覺察之一是治療關係中的權威結構。如果治療師未能注意到自己在與求助人的互動中展示專業權威的傾向,那麼他或她的專業身分有機會隨個人權威的角色而受影響。儘管治療師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治療中提供指導或方向,但人們很容易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擁有權威。有時候,這種單方面的關係可能會模仿親子關係,並有機會對治療結果產生影響。

創傷倖存者如何知道自己的治療師正在進行對他們療癒傷痛的心理治療?就二人關係的模式而言,讓求助人感到治療關係中的合作關係是很關鍵。對治療師來說,能夠與求助人協作定立目標和治療方法尤其重要,並需要讓求助人感受到權力平衡。如果求助人覺得關係中存在階級分別,那就是一個危險訊號。在二人關係的治療過程中,求助人會被賦予權力,從而建立更多的韌性和增強力量。治療師可以確立求助人的感受和體驗,以及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治療師亦可以嘗試謙虛地了解求助人的主觀經驗,並明白到對方所經歷的痛苦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完全理解。

作為創傷倖存者,尋求心理治療服務的幫助已經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在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療癒之旅中,你值得治療師的尊重和體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