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經歷哀傷階段時,給予情緒足夠的空間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不時面對一些名人自殺的悲痛消息。事實上,最近在社會上亦有不少自殺的個案。面對農曆新年即將來到,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如何渡過哀痛和悲傷的過程?我們又可以怎樣透過同理心和慈悲來支援和幫助這些人?

對於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尋找空間來表達和處理與哀傷階段相關的情緒是非常重要。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內疚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獨自處理這些情緒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可能嘗試透過寫作、繪畫或其他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候,如果他們能夠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密友或家庭成員,或許可以通過親密和深入的交談來表達情感。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讓自己找到表達情感和想法的渠道,而不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悲傷。有些人可能會嘗試透過一些成癮行為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是工作或打電子遊戲。這些活動有機會暫時幫助人們擺脫內心深處的感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悲傷得到處理或有助他們繼續向前。在某些情況下,每當有事情觸發這些人的哀傷反應時,他們就會感到手足無措。我們需要明白,埋藏哀悼及其相關情緒並不能幫助我們繼續前行。

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正面對摯親離世,首先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在過農曆新年期間邀請他們參與社交聚會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假如我們發現對方在哀傷過程中希望獨處,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決定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定期聯繫他們,但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私人空間來接觸和傾聽自己的內在情緒和哀傷。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希望透過單獨的會面來談論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充當一位具同理心的傾聽者,讓他們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悲傷。在親密的交談中,我們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避免問太多有關他們的哀傷或對方與死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如果對方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的回饋,以便肯定他們的感受和承認他們的想法。只有對方向我們尋求建議或詢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才提出意見或建議。否則,我們需要控制自己不要過早給予建議。

有時候,我們可以建議哀傷的家人或朋友給死者寫一封信。例如,一位中年家長可以寫一封信給自殺身故的兒子,並嘗試寫下兒子去世前他或她在關係中的行為或言論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這樣,這個人可以以這封信來進行反思,以及了解更多有關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如果這位家長覺得合適,他或她可以替已故的孩子寫一封信給自己。通常,這封信可以表達對父親或母親的寬恕和慈悲。

在上述的過程中,死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時也許能夠找到所發生的事情背後的一些意義。這樣,他們逐漸從哀傷轉向死者的痛苦或更大的使命。在處理完自己的情緒後,他們或許能夠站在死者的角度思考。他們亦可能找到生命中新的使命,參與義工活動來行善,比如有些人可能開始領導一個由已故家庭成員組成的支援小組。

面對摯親的過世,感到悲傷是自然且正常的過程。在經歷哀傷的階段,我們需要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些黑暗,黎明一定會來到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