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記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過考進著名大學並攻讀碩士學位來成為一位從事精神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士。然而,在過去五年,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考上心儀的學科。此外,他亦拒絕了一些他認為不太有聲望的課程,並且未能實現他立志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這五年來,他一直苦苦追尋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卻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專注於自己當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時也沒有培養任何興趣。嚴格來說,他根本沒有什麼閒暇的時間,因為他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就只會沉迷於學習,渴望藉此增加考進碩士課程的機會。由於已被相關的課程拒絕過幾次,他變得越來越沮喪和抑鬱。

根據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需要以自身的價值觀作指導。如果我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設立目標,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在為這個目標奮鬥時變得更有意義。而當我們邁向和實現目標的旅程變得更加有意義,亦能在生活中培養靜觀和活在當下。儘管我們到最後可能無法完美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仍然能夠珍惜和享受這趟旅程。對我們來說,與自己的價值觀聯繫起來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努力實現那些與價值觀相符的目標,我們能夠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在還未實現目標的時候,我們在當前一刻也擁有令人滿意的生活。

對上述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如果他渴望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價值觀作指導,那麼他就可以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開始幫助別人。除此之外,他或許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則,培養平衡的生活、嗜好和與他人的聯繫是很重要的。那麼,即使他考不進自己嚮往的碩士課程,也不會變得抑鬱和沮喪。在這段旅程中,他已經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幸福和平靜。

我從文章開端提及的那位特別的的士司機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他積極健康地生活的價值觀引導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時去清潔那架他所租用的士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就如魔法一樣,真的令我開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