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抑鬱症中的反芻思考是一種迴避策略

抑鬱症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是對自我產生負面認知。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會陷入持續的負面思考過程,他們有時候會告訴我們,儘管知道這不利於康復過程,但他們還是無法阻止自己以這種思維模式來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處於抑鬱狀態中,一直反覆思考著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遠他,並指出自己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電話或短訊,他感到被孤立和遺棄。由於他持續不斷思考自己所認識的人都有機會不喜歡他,以及他在人際關係中可能會做錯事,他開始了陷入一種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未來只會是孤獨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與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聯繫。他一直認為如果他邀請他們出去聚會,對方可能會拒絕他。

抑鬱症中的反芻思考其中一個功能可能是迴避。雖然反芻思考本身會使人感到不愉快,但它也有機會是一種應對策略,讓人避免面對更令人厭惡的後果。以我上述的求助人為例,他可能透過反芻思考來避免作出實際顯著的行為來聯絡親友。這種做法是為了逃避被拒絕的可能性或面對他不想要的個人特徵,如在過往事業非常成功時在人前顯得過於傲慢,這同時避免了他需要面對在自己發起聚會後因各種原因出現不太理想的結果的可能性。譬如,他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朋友在這一個月內曾經私底下聚會而沒有邀請他,或因為比較自己和他的朋友的人際關係滿意度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求助人或許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個人特徵促使他與朋友們的關係並非那麼親密。

如果抑鬱症患者持續思考身處的情境或自我的負面特質,這有機會阻止他們處理當中的核心問題。這種迴避降低了他們解決問題並獲得更有利結果的機會,亦有機會阻止他們接觸到有可能推翻他們的假設或缺乏動機學習的新資訊。例如,如果我上述的求助人主動向朋友發起聚會,或者發現到實際上他很多朋友都於暑假期間忙著照顧孩子,所以未能抽空與那些沒有小孩的朋友相聚。此外,由於我的求助人工作非常忙碌且事業有成,他的朋友有時候會被他強大的氣勢所震懾而害怕與他交流。他的朋友亦可能會告訴他,他們實際上也渴望和他見面,因為每次和他交談後都會受其知識和智慧所啟發,獲益良多。

抑鬱症患者的下向螺旋式思維會導致他們傾向關注自己的個人想法和內在狀態,這妨礙了他們直接接觸周圍的環境,以及獲取有關情況的最新訊息。為了擺脫反芻思考,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正在反覆思考。我們可以通過恆常練習靜觀來增強這種自我意識。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進行反芻思考時,將更有機會採取實際顯著的行動來面對和分析當前的問題,繼而處理它們。一旦我們知道自己在經歷抑鬱時傾向透過反芻思考來逃避,就更有機會選擇放棄逃避,並且面對現實來尋求更積極有利的結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