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迴避型人格的人有機會透過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當中每個人迴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樣。在迴避型人格的連續體中,有些人是具備這種人格的特質,有些人則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現出迴避型人格的風格,而非出現病態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視他處於連續體中健康的一端。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處於不健康一端的人對於別人的拒絕極為敏感,他們不願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除非他們能夠肯定自己是受歡迎的。對於那些處於較健康一端的人,他們只是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夠在有需要時參與社交聚會,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社交場合過度沉默寡言,由於害怕受到負面評價,他們甚少會向別人表達自己,這些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另一邊廂,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某程度上願意與他人分享,只不過表現得較為矜持和自我約束。

對於那些患上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朋友,完全迴避那些需要人際交往的活動,他們還有機會誇大從事日常活動以外的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潛在危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具備這種風格的人也會擁有親密朋友,但他們傾向參與那些能夠獨自進行的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對自己日常的作息和習慣顯得更加自在,因為他們喜歡過著更有確定性的生活。要區分那些是處於非健康狀態的人,其中一點是他們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較弱,亦難以從事有意義的任務和投入愛好。 對於那些更健康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維持高功能水平。有時候,他們也可能對參與新的活動感興趣,並樂在其中。

由於人們習慣把不太擅於交際或看起較為孤獨的人歸類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度病態化他人的傾向。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人類是充滿多樣性,在選擇人際交往方式上有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和從事相對較少社交活動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健康的個人選擇。擁抱人類的多樣性及互相尊重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