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管理自己職場上的精神健康?

面對第五波疫情的種種不確定性和無法預計的安排,要在工作中調節並不容易。很多我的求助人都面對不同種類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抑鬱,這與他們難以適應疫情的急速轉變和所帶來的挑戰有關。對於一些曾經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疫情而導致症狀惡化。由於在這段期間面臨工作壓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面臨精神狀態轉差的危機並不罕見。我們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

對於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眼前有什麼原因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例如,當一位曾經患上焦慮症的求助人飽受失眠的困擾和無法在工作時集中注意力,便需要反思是什麼原因誘發這些症狀。這可能是與疫情下越來越多的同事受到感染導致人手短缺相關,令他的工作量大增而承受更多工作壓力。工作壓力和龐大的工作量也加劇了這位求助人對照顧孩子的焦慮,他擔心自己在下班後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小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務。事實上,因工作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可以是多樣性的,當中可能包括一些小問題,如連續幾天經歷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和面對持續的壓力源,如在沒有具體原因下被部門主管不停地批評。

對那些曾經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來說,反思那些以往影響自己心理健康的誘因也是一個實際的策略。當他們能夠反思過去的觸發因素,便能夠在面對高風險情況下更容易採取預防措施。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反映自己的焦慮和抑鬱復發與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增加和壓力有關。在第五波的疫情中,他可以預視到當工作場所中同事的受感染個案上升時,他的工作量便會增加。因此,他特別注意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並嘗試與主管在工作分配上訂立明確的界限。結果,這些預防措施有助他在面對疫情爆發時避免因工作壓力的增加而再次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情況。

面對那些因疫情爆發而難以避免的工作量增加和工作壓力時,我們可以透過養成習慣和建立規律來培養工作中的應變能力,以及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恆常進行運動鍛鍊和練習靜觀的常規可能是其中一個讓我們保持心理健康的好方法。運動鍛鍊與我們大腦中釋放安多酚(endorphins)相關,有助我們平靜下來,減少焦慮和抑鬱情緒。而靜觀也可以平靜下來,譬如我們可以在全然接受和沒有批判的情況下把意識帶回呼吸,減少反覆思考消極的想法。

此外,其他照顧自我的策略對於提升我們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的韌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我們可以嘗試盡量減少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話的使用時間、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睡眠衛生和多接觸大自然。事實上,進行藝術創作也是減輕壓力和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有效方法。它亦有機會成為我們表達和釋放與壓力相關的負面情緒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家人和朋友保持社交聯繫,有助我們培養韌性,擁有一個健康的社交支援網絡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有時候,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壓力,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也許無可避免地復發。在這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即使經歷復發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因為有很多因素都有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復發的可能性。如果您或您的同事正面臨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復發,建議盡快尋求有效和適當的專業協助以增強職場上的韌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擔憂太多其實可能是一種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進行演講前會有很多擔憂,譬如他會擔心自己在演講期間腦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講期間犯下不必要的錯誤。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觀眾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負面的回應。儘管他已經為演講的題目作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他仍然非常擔心自己在演講結束時的問答環節無法回答觀眾所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前的數個小時,他一直反覆地思考自己的擔憂,亦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惱。通常,當他正式進行演講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在每次發表演講前的焦慮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每一次需要為工作發表演講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慮和憂慮壓得喘不過氣。

當你感到停滯不前時,學習傾聽你內在小孩的聲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並為來年制定計劃。假如能夠把過去一年總結形容為成果豐碩,相信定必令人覺得滿足。對於那些能夠完成計劃的人來說,今年的表現實際上會為進一步制定來年計劃打下一枝「強心針」。然而,由於存在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無法實現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標。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感到被困並非常迷失,甚至認為自己與他人脫節。對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計劃並不容易,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無能為力、不配被愛或異常孤獨。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