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更加需要擁抱自己的無知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十分嚴峻,加劇了很多人的焦慮和恐懼。由於情況暫時仍然未受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少人都害怕受到感染,又擔心有可能被送到隔離營。對於那些面臨失業或公司倒閉風險的人士來說,他們也感到非常憂慮。一眾家長也有機會因孩子需要提前放暑假而苦惱,為子女安排日常活動而承受莫大壓力。面對疫情不斷的擴散,中年人士都非常擔心年邁父母的健康。事實上,第五波疫情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數,面臨眼前的所有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冷靜地應對這些挑戰?

我們部分的恐懼和焦慮是與自己對事物的誤解相關,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或能夠控制事態的發展。然而,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即認同自己有能力駕馭大自然和其他所有的環境因素。為了能夠保持平靜,我們需要面對一個現實,就是沒有人能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是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未來,原因是能夠影響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的因素實在太多了。當然,在某程度上,我們仍然可能透過一些方法或作好準備來控制部分的未來,以尋求穩定性和可預測性。但是,我們亦需要明白即使我們如何努力,也難以避免在生活中面對不確定性。

除了對安全和舒適的渴求,我們對於控制和尋求可預測性的需求與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所產生令人不適的情緒有關。我們會傾向避免經歷焦慮和恐懼,因此在面對這些感覺是會感到不舒服。矛盾的是,面對極端不確定性時,我們越是試圖控制,就會經歷愈多的焦慮和恐懼。原因是在我們意識到自己仍然無法完全獲得完全的控制時,那些永無止境的控制策略讓我們更加恐懼和焦慮。相反,如果我們嘗試放下對完全掌控的慾望,並在合理的水平下做那些我們能做的事情,便能學會如何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恐懼。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接受和擁抱自己的這些情緒,它們可能會逐漸消退。雖然這樣做不一定能保證我們可以有一個圓滿的結果,但是可以減少我們的痛苦,並且讓我們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眼前的困難和挑戰。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學會平靜地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就是我們需要以開放的態度來體驗這些情緒,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在一定程度改變自己的態度,也就是明白自己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感到焦慮和恐懼是自然的。這樣,我們便能以開放的態度和好奇心來觀察和體驗這些情緒,並嘗試在可接受的水平中紮根地擁抱它們。當我們感到紮根和踏實時,便能安定心神。要培養紮根,我們可以透過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來增強自己的覺察。我們亦可以學習發展自己對身體及其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繫的覺察。例如,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腳部接觸地面的感覺和臀部坐在椅子上的重量來培養紮根。我們亦可以進行不同類型的鍛鍊來學習提升對身體的覺察,譬如是瑜伽和冥想,讓我們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當我們感到踏實時,便會減少陷入高漲的情緒。此外,在面對恐懼或焦慮時,我們便能減少作出欠缺理性的反應。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面對極端不確定性時擁抱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便能減少經歷痛苦。

毫無疑問,我們在第五波疫情下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學習培養紮根,這樣才能擁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即使我們正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請您記得您並不孤單,就讓我們同舟共濟,乘風破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