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第五波疫情爆發對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和大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紐約時報》於2月16日報導了一項於美國進行的大型研究,分析了接近154,000名的新冠肺炎患者,這些受訪者在受感染前都沒有患有精神病的紀錄或接受相關的治療。研究發現,對比那些受感染了的人和同一時期沒有受感染的人,大約39%的人更大機會被診斷患上抑鬱症,而約有3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受感染的數個月後則更有可能被診斷患上焦慮症。

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進行了一項有系統的綜合分析,就26 個針對新冠肺炎與心理影響的調查作出研究。在十多萬的受訪者中,超過六成的醫護人員出現急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另外,當中大約三分一人表示經歷焦慮和抑鬱的情緒,以及飽受失眠的影響(預先於 2020年發表)。他的綜合研究亦發現三分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公眾人士都報告自己擁有焦慮、抑鬱、壓力和失眠的症狀。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和公眾人士可能會經歷什麼心理問題?

作為人類,我們很自然地渴望在生活中獲得控制感。但是,疫情實際上讓我們了解到生活是難以控制。這個事實令我們感覺受到威脅,並使我們感到焦慮。對於那些較容易焦慮的人,他們會更頻繁地反覆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受到感染或需要被送到隔離營。此外,他們也有機會非常擔心接種疫苗副作用、自己的經濟狀況不穩定和面對失業的可能性。當一個人愈是反覆思考自己的憂慮,便愈有可能導致他或她無法集中注意力在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同時出現高度焦慮的症狀(如肌肉繃緊或心悸)。

不少人可能在疫情期間經歷損失,譬如是失去工作、失去親人、與親友減少了聯繫。此外,他們亦可能更頻繁地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這些人可能會開始對自我和自己未來的生活產生更多的負面認知。他們可能會認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而且沒有人會關心他們。此外,他們也有機會減少進行自己曾經喜歡而又富有意義的活動,以及失去與家人和朋友聯繫的動力。對於那些在疫情期間感到被孤立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會感到非常孤獨和絕望,當中有些人可能甚至覺得生活已經毫無意義。

那些受感染的患者,如果他們非常擔心自己患病的後遺症,可能會更容易患上焦慮症。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在住院或隔離的期間承受不少壓力。對於那些病情比較嚴重的人,他們承受的痛苦可能會加劇了無助和沮喪。那些病癥比較輕微或沒有病癥的患者可以因為被送往隔離營而感到被孤立和孤獨,如果一個沒有應對隔離的策略,可以會增加他或她焦慮和反覆思考。

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個案持續上升,加重了公營醫院的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他們可能需要超時工作和處理病人的負面情緒,承受莫大的壓力。另外,這樣也增加了這些醫護人員染病的風險,加劇焦慮和抑鬱情緒。由此他們害怕自己會把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家人,因此他們可能會選擇在疫情期間自我隔離。如果他們未能與重要他人聯繫,有機會感到非常孤單和疏離。

毫無疑問,第五波的疫情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並不只限於專業的醫護人員和受感染的人士。在這個時候,我們除了要注意身體健康,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焦慮、抑鬱或壓力正在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你可能需要尋求專業人士來獲得支援和接受心理治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