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與他們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關。在朋友面前,他們為了保持友好的關係,往往都盡量保持友善和樂於助人,而且從不對他人說「不」。這些人會因為自己拒絕他人而感到內疚,甚至會因為滿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釋和道歉。事實上,他們強迫自己取悅他人,並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樣,他們的朋友只會視他們為幫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沒有建立真正朋友的關係。

剛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與他人缺乏界限的潛藏因素有機會與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有關,也就是說,他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親與七歲的女兒過度分享自己的關係問題,她告訴女兒自己委派了好友來與父親的情婦見面,質問對方。此外,這名母親還喋喋不休地向女兒表達父親不忠的行為。然而,這種過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會對女兒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這樣做超出了女兒理解成人世界關係問題的能力。而女兒亦需要選擇站在母親的一方來支持她,拒絕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這名女兒會誤解自己有責任照顧媽媽的情緒困擾和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反,那名母親未能滿足女兒的情感需求,亦無法保護她的界限。結果,這名女兒在成年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對於我那些認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忽視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來說,他們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難以與他人建立界限。他們可能傾向忽視自己個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理解自己的觀點。透過覺察和認識自己的內在感覺,通常是身體感覺,他們可以逐漸提高對自己喜惡的敏感度。每當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缺乏界限時,便需要改變自己對他人的行為,讓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結果,他們學懂如何與他人說「不」,建立適當的界限來保護自己。這樣,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學會尊重他們的界線,令彼此之間的聯繫更為真實。

當我們能在內心設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自我,讓他人選擇與我們真誠確切地建立聯繫。而對方可能不會把我們視為他們的幫助者或救援者來與我們建立關係,把我們視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人格障礙與不忠的關係

我們不時會在戲劇或電影裡看到有關對伴侶不忠或出軌的情節,事實上,這些情況可能比你想像的普遍得多。根據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的其中一篇文章所指出,超過一半的男性和女性都承認自己曾經在親密關係中出現不忠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不忠的影響。不同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出軌的可能性,而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與人格障礙或某些人格障礙的特徵有關。實際上,患有某些人格障礙的人更有可能在關係中出軌或作出對伴侶不忠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