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正向活動介入(Positive Activity Intervention, PAI)能夠有助改善人的快樂感,並增加其幸福感。正向活動介入是指參與一些能提升快樂感的活動,而這些活動是彷效那些快樂感度高的人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活動通常都可以獨自進行,而且是簡單和容易管理的。

其中一個正向活動介入是寫感謝信,我們可以花大約十分鐘的時間來給那些對我們友善的親友寫信,詳細地寫下對他或她的行為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最後,我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與那個人分享。研究指出撰寫感謝信能讓人們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從長遠來說,培養一顆感恩的心是增強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恆常地細數自己的祝福是另一種類似的正向活動介入。毫無疑問,這樣做能夠為我們帶來正面的情緒和增強幸福感。但是,我們需要了解進行這種正向活動介入的頻率是非常關鍵。研究指出一個人如果每星期進行一次計算自己的祝福並持續六星期,會比那些每星期進行三次的人受益更多,原因是如果我們每星期進行多次的正向活動介入,有機會導致壓力並減少所帶來的好處。

善良的行為也是能夠幫助我們增強幸福感的正向活動介入。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過幫助別人後的快樂,甚至幫助過陌生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事實上,善良的行為對於自身和他人都是有益的。當我們感到沮喪或是苦惱的時候,對自己作出善良的行為便能安撫自己。當我們面對壓力或經歷困難的工作時,我們可以嘗試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 對別人仁慈會讓我們產生良好的內在感覺,因為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感激,又或者看到對方的快樂時,自己亦有可能感到幸福。

靜觀練習是一種有效培養幸福感的正向活動介入。透過恆常的靜觀練習,我們能夠對當下的經歷不帶批判和充滿好奇心,讓內心獲得平靜,從而提昇幸福感。除此之外,研究亦指出靜觀練習能夠減輕我們的壓力水平和改善專注力。因此,由於我們在生活中不同領域(例如工作,人際關係和健康)中得到改善,生活的整體幸福感亦有所提昇。

也許我們無可避免地在疫情下面臨逆境,但仍然可以透過上述的正向活動介入來培養幸福感。只要我們有意向地在生活中培養快樂、平靜和保持健康的體魄,便能擁有更多內在的力量去面對眼前種種的困難和挑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