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臨床心理學家會怎樣保障服務對象的私隱?服務對象所提供的資料會保密嗎?

在我的臨床心理服務工作中,我的求助人經常會問我他們所提供的資料是否絕對保密。根據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的專業道德守則,臨床心理學家都必需對服務對象在心理評估或治療中提供的資料保密。為什麼保密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評估中如此重要?

保密是基於道德原則,臨床心理學家應該把維護服務對象的福祉放在首位。 臨床心理學家應該致力促進服務對象的利益及避免作出損害他們的行為。事實上,當服務對象知道他們所提供的資料會被保密時,他們可能會更願意披露有助於建立有效治療關係的資料。

在進行心理評估或心理治療的初期,臨床心理學家會向服務對象談及有關保密的問題。除非獲得當事人同意,否則他或她所提供的資料將會被保密。 臨床心理學家有責任告知服務對象,當有特殊的情況,例如需要保護當事人的人身安全或是應法院的要求,有關的必要資訊是有機會被披露的。

事實上,治療的過程會存在一些灰色地帶,臨床心理學家需要運用一些酌情權。例如服務對象是青少年的話,便有需要在保護他們所提供的資訊的保密性和向其父母披露有關的必要訊息中作出平衡。臨床心理學家有機會在治療的初期與雙方討論有關保密性的問題,有時候臨床心理學家可能會與父母制定私人協議,要求他們收回披露資訊的請求,令青少年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感到個人私隱受到保障。而父母亦了解假若子女的生命或是安全受到威脅時是會被告知,在特殊情況下,保密原則是會被打破的。

臨床心理學家是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維護服務對象所提供的資料的保密性。其中一個例子是在設計治療室時安裝良好的隔音設備,避免泄漏任何談話內容。除此之外,亦需要在行政工作上保持警覺性,好像在電話語音留言時或者避免在接待處披露其他人士的檔案和資料,防止第三者得知有關的資訊。

保密問題是臨床心理學家需要注意的最重要領域之一。為了維護那些尋求心理治療服務人士的利益,最重要是尋找一名具有被公認的專業機構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這樣才能夠確保臨床心理學家按照專業機構的專業守則行事,服務對象的隱私才得以受到保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