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童年创伤会带来什么影响?何时该寻求治疗?

你会否认识一个在面对纷乱的生活仍能稳定心神和冷静自如的人?相反,你又会否遇过一个人即使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下都会显得困惑和无法专心?假设这两个人有着相近的教育和经济背景,什么因素会使他们二人存在这么巨大的差异?其中一个潜在的原因,可能是那个能够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静的人在童年时期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而那个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则有机会至少有过一种童年逆境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这些经历导致一个人对照顾者产生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童年时期的安全依附反映小孩与他或她的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连结。有了这种安全的依恋,这名小孩就能感受到具连贯性的爱和关怀,接收到照顾者所提供的讯息,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是安全并受到保护和重视。然而,童年逆境经历,如父母过世、父母离异或遭受父母心理虐待,都有机会妨碍安全依附关系形成。结果,小孩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不安全依附导致他或她感到不被重视和不配被爱。小孩不但感到不安全,并且会长期保持高度警觉。除此之外,小孩的自我意识也会受到损害。

童年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长时间存在的,这些影响可能包括负面或不稳定的自我意识、对环境和人际关系感到不安全、经常批判自己和别人、习惯采取回避的态度来应对、出现情绪失调,以及在噩梦、闪回和其他侵入性记忆中再次经历创伤经历。如果一个人遇到以上部分的问题,鑑于他或她的童年逆境经验,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是否能够透过接受治疗来稳定心神和更为冷静?尽管研究表明童年逆境经验会导致大脑发育异常,但大脑可塑性使我们对通过治疗来减少童年创伤的影响抱有希望。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仍可以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寻求一位对治疗童年创伤具备丰富经验和深厚知识的专业治疗师的帮助,人们可以在治疗关系中体验到关怀、接纳、同情和尊重。透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人们可以学习一些有助于身处的环境中探索与导航的生活技能,及调节情绪的技巧。在某些情况下(并非所有),处理童年创伤可以帮助重新巩固创伤记忆并重新建立大脑中的连系。那么,一个人如何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就童年创伤寻求心理治疗?

当一个人不断回忆起某些痛苦的记忆、经历噩梦或闪回时,考虑寻求治疗对他或她是很重要的。对于那些持续情绪不稳和自我形象低落的人来说,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有助于探讨完美主义或频繁地作出自我批判的根本原因。部分曾经经历童年逆境经验的人可能会有反复的自残倾向或成瘾问题。有时候,这些人亦有机会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或躁郁症等。事实上,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亦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导致无法完成简单的任务。另外,人际关系问题,如陷入有毒关系和被欺凌都很常见于他们身上。

如果一个人在成年后遇到上述的情况,寻求对治疗童年创伤具备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治疗师的专业协助可能会有所帮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