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陈皓宜 博士

陈皓宜博士在香港青山医院任职临床心理学家七年后,于二零零八年开始私人执业。她是一位拥有超过二十年临床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对治疗及扶助曾经经历童年逆境和创伤的人累积深厚的专业资历,协助他们促进心理健康。陈博士对于治疗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均具丰富的经验,如适应性问题、哀伤、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人格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等。陈博士凭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接受过科学家与实务模式的培训,致力把不同具研究实证的治疗方式揉合到她的心理治疗中,当中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基模治疗、接纳与承诺治疗、情绪取向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及以静观与慈悲为中心的治疗方式。

除了心理治疗的核心能力外,陈皓宜博士亦会为遇上法律问题的客户提供法医心理评估。于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八年任职青山医院法医精神科临床心理学家期间,她同时也是青山医院成人精神科的临床心理学家之一。陈博士热心服务社会,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监护委员会及监管释囚委员会会员。此外,陈博士立志透过她所创作的文章、书籍、播客和影片来让公众接触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资讯,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活于内在的满足和自由中。陈博士竭力透过治疗和扶助曾经经历逆境和遭受创伤的人建立韧性和安定心神,帮助他们过有意义和充实的生活。

网誌

鑑于当前的经济情况,休假(sabbatical)对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因经济情况而进行裁员,很多人被强制放无薪假期,甚至面临被裁员的情况。企业组织留住员工的其中一个可能方式是为员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长的时间暂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无薪的。一般来说,休假的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时候,如果一个人被裁员,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失业期,如从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长的时间。当然,这严格来说并非休假。但是,这个人仍然可以在这段期间进行一些休假人士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让人「充电」、反思和转变的好机会。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错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很困难的

在一个假设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荐了两位心理学家。 从网站上显示的个人照片,一位是年约五十岁的中年男子,穿着正式上班服。 另一位是大约三十多岁较年轻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较为休闲。 很多人可能会猜想我的求助人会认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疗更具经验和能力。 事实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刚从辅导学研究院毕业的成熟学生,而较年轻的女士则有超过十年的临床经验,并在心理学领域接受过很多专业训练。 鉴于这个事实,这位女士实际上更适合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疗服务。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产生这种可能是错觉的主观认知?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得知现实?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培养对创伤敏感(trauma-sensitive)的环境的重要性

从过往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国家中约有50-70%的人口曾至少经历过一次童年逆境经验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童年逆境经验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父母忽视、父母或其中一方缺席、父母或其中一方患有精神疾病或遭受欺凌等。正因为童年逆境经验是这样普遍,可以理解的是很多成年人可能会因此而受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由于缺乏对培养创伤敏感环境重要性的觉知,他们当中很多人会在人际关系、工作和其他领域中遇到问题。当缺乏这种觉察时,曾经经历童年逆境经验的成年人可能会因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同理心和信任,继而遭受进一步的创伤。对于组织或学校来说,如何创造一个对创伤具备敏感度的环境?

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 —— 看不见的创伤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疗工作中,要识别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过着正常的生活,从事赚取丰厚薪金的职业、拥有稳定社交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们可能给人一种能够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觉。有时候,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会不知不觉间掩盖了内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会面时总是以完美的装扮来展现自己,她在职业生涯中非常成功,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女性。从表面来看,她似乎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或困扰。然而,她告诉我她总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当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质疑时,她的内心都会感到很焦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由于她对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对人过度苛刻或常常批评别人。除此之外,由于她的不安全感,她认为自己不值得寻求心理治疗。当我和她探讨她的童年经历时,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为父母和她同住,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机会。我的这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缺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