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抑郁症患者在反复思考时倾向运用抽象思维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患者经常反刍有关自我价值感的思想是很常见。譬如,我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郁症并饱受睡眠困扰,因为他总是躺在床上反复思考,无法入睡。每当他闭上眼睛,就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失败,脑海里不停出现「我是一文不值」和「我是一个失败者」等想法。结果,他选择性地专注于以往生活中的挫折,习惯过度概括自己的思想,仓卒地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他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失败者。事实上,我这位求助人在床上反复思考的过程大多涉及抽象思考,他很努力地思考「为什么」,试图找出原因来解释自己当前正经历的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例如,他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为什么我不能够尽快入睡?」及「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运用的思考方式之一,往往都是普遍和全面的。它可能包括解释不同行为或现象发生的原因、背后的含义或为其赋予意义等。在临床环境中,当人们经历抑郁发作的期间,进行反复思考时通常都会运用抽象思考。有时候,他们会以抽象的术语来思考,因为他们希望找出重复出现的负面经验或产生抑郁情绪背后的原因。当然,思考一个人的负面经验或反复的抑郁情绪并非完全没有效用。不过,如果这种抽象的思考模式变成反刍思考时,人们就无法逃出这个漩涡,最终或许会陷入极度抑郁的状态。因为它不会引导他们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或纾缓抑郁情绪。

与抽象思考的过程相比,具体思考更为实在,并更加专注于解决方案和行动。此外,由于涉及思考事件或经验的过程和顺序,具体思考能够就当前情况产生更直接的体验。譬如,当我们进行具体思考时,会倾向于问「这是怎样发生的?」或是「我该怎样做?」。对于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来说,当他无法入睡时,更具体的思考过程是思考如何为他的睡眠障碍做些什么。假如他尝试以这种方式来思考,也许能够忆起我们曾经讨论过放弃试图入睡的意图,并开始把他的意识带回他的呼吸和身体上。这个具体思考过程有助他采取一些有用的行为来帮助入眠。这样,他就不用持续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更有机会通过专注躺在床上的当下经历来更快入睡。

当人们以抽象的描述来思考时,或许更倾向于进行反复思考,因为抽象思维使人不太关注目前情况的具体细节。另外,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就解决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线索。实际上,抽象思维有机会导致一个人倾向想得更多,因为他或她只顾专注于特定问题的意义或含义。反复思考亦可能促使一个人思考更多但不试图采取实际行动,这样会令反刍思考无法停止。

对于患上抑郁症的人而言,学习如何重新进行更具体的思考非常重要。透过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将更有机会换个角度来看待事物,避免过早得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结论。当人们把觉察力带到特定情况的具体细节,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当前事件与其他情况之间的差异,以便减少过度概括自己的负面经验。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我们需要在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之间培养平衡。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被困于思考某个问题而未能考虑细节或采取实际行动,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过于抽象。这样,我们就不太可能陷入反复思考的抑郁漩涡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