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是一个患病的人吗? 我能够以自己的职业定义自己吗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

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时,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自己?如果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你可能会告诉这些陌生人你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如果是一个由你的朋友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你可能会向其他人谈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绍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亲或妻子)。你也可能会向他们提及自己是从哪一所大学毕业,并发现陌生人当中有人和你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告诉对方一些与自己的身分认同相关的资讯,包括我们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场合担当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有机会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种的精神病患)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并可能因此而感到羞耻。

我们常常会因为自我意识而建立了一套对自我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会利用「我」(I)、「我」(me)、「我的」(mine)来将自己某些经验来为自我作出定义或身份认同。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可能会以一位母亲、一名抑郁症患者和一位建筑师来定义自己。而另一位求助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身形来定义自己为一个肥胖的人。我们对自我的形象是取决于自己在身份认同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那位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求助人可能会因此已感到非常羞耻,而那位认为自己是一个胖子的求助人亦会因为自己完美主义倾向而觉得自己有缺陷。

另一种的自我意识是我们会把自己拿来与他人比较。当我们在脑海中不断地将自己与其他人作出比较,便可能会产生一种自我感觉,即是我们更加聪明、更加富有或更加漂亮。对于那些倾向对自我形象抱有负面感觉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丑陋、更加贫穷和更加愚蠢。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也会认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创造的自我感觉。譬如,如果一位青少年觉得妈妈比较喜欢自己的哥哥,他便倾向认为自己比起哥哥不是那么可爱或不是那么有能力。事实上,这位年青人的行为表现也可能受到妈妈对待他的方式所影响。如果他的妈妈对待他的方式不如对哥哥般那么慈悲,他可能会更加不尊重他的妈妈。

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我们真的是那个被自己作出定义的人吗?事实上,当我们越倾向认同这些定义,便会以有限和狭窄的经验来看待自我,变得越来越僵化和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认为专业的建筑师是需要保持正面积极、快乐和有能力的。因此,当她因为抑郁而变得负面、悲伤和能力不足的时候,便会感到非常沮丧。为了令生活更为自由和平静,我们需要健康地释放自己因应过往经验而建立的身份认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意识自己的身份是具有试验性和流动性的。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可以持续地变化,正如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面临困难或达到某些成就时,我们的自信心会不时产生变化。此外,作为人类,我们亦需要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独特性。然而,我们需要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避免认为自我意识是固定或局限于某种定义。

为了能够健康地释放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可能透过培养静观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这样,我们便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就如流动的河水一样,而我们就是能见证这流动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我们对获得最大控制的强迫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来找我,并告诉我她因为错过了一个着名会议发表演讲的机会而感到极度悲伤。多年以来,她在事业上奋力获取成就,更特别关注所有国际会议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错过任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会议,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机会。每当能够出席国际会议,她都会费尽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撰写和发布有关的帖文。在数个月前,她在众多同事当中第一个知道在北欧将会举办一场着名的国际会议,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并精心为此作好准备。然而,由于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她无法按照计划参加会议。她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当我问她参加了什么比赛时,她意识到实际上没有人和她进行竞争。为什么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如此沉迷于这类型的活动?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