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要回答这条问题,我记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过考进着名大学并攻读硕士学位来成为一位从事精神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然而,在过去五年,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考上心仪的学科。此外,他亦拒绝了一些他认为不太有声望的课程,并且未能实现他立志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这五年来,他一直苦苦追寻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却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专注于自己当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时也没有培养任何兴趣。严格来说,他根本没有什么閒暇的时间,因为他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就只会沉迷于学习,渴望借此增加考进硕士课程的机会。由于已被相关的课程拒绝过几次,他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抑郁。

根据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需要以自身的价值观作指导。如果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设立目标,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在为这个目标奋斗时变得更有意义。而当我们迈向和实现目标的旅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亦能在生活中培养静观和活在当下。尽管我们到最后可能无法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仍然能够珍惜和享受这趟旅程。对我们来说,与自己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透过努力实现那些与价值观相符的目标,我们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在还未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在当前一刻也拥有令人满意的生活。

对上述我那位求助人来说,如果他渴望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价值观作指导,那么他就可以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开始帮助别人。除此之外,他或许意识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平衡的生活、嗜好和与他人的联系是很重要的。那么,即使他考不进自己向往的硕士课程,也不会变得抑郁和沮丧。在这段旅程中,他已经为有需要的人带来幸福和平静。

我从文章开端提及的那位特别的计程车司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积极健康地生活的价值观引导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时去清洁那架他所租用计程车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就如魔法一样,真的令我开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