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把自信与慈悲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会倾向运用二分法思维来思考,认为我们要么明确并专注于与他人建立界线,要么应该对别人的痛苦给予同情并更加包容。然而,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展现慈悲的同时,又能表现得坚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应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请对方到她新买的房子作客。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这位朋友为她的搬迁而感到非常高兴。直到到访的当日,她的朋友一踏进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让她感到极为震惊。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并表达她对这些侵犯她隐私的行为的愤怒,但碍于她们二人关系亲密,她最后选择了接受好朋友的举动,亦没有作出任何对抗。后来,我的求助人发现她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给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说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对她的好友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被背叛了。这位求助人面临两难的抉择,就是选择与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逐渐淡忘它并与对方保持距离就此作罢。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想和好朋友保持亲密关系,对他们坦诚和表现得坚定自信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与他们订立适当的人际界线。要表现得自信和坚定,我们第一步需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对于我那位求助人来说,勇敢坚决地面对她的好友并指出她的不是,实际上是正确的事情。因为对方是在未经她许可的情况下拍照,这是不可接受的。当有人侵犯我们的界线时,我们可以透过计划、逻辑性和价值观来决定如何向对方传达有关的讯息。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与她的好朋友谈论有关她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的事情,亦可以向对方表达她的失望。无论她的好朋友是否接受,她都可以如实地忠于自己的内在指导。只有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做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关系有益的事情时,才能拥有内心的平静。

如果我的求助人的好友到最后还是否认并且最小化她所做的事情,那该怎么办?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或许倾向否认别人对我们的对抗,更有机会在面对别人坚定的立场时采取防御措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培养慈悲,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定的自信。我们需要对别人和我们自己慈悲。对于我的求助人来说,当她的朋友否认并且最小化她所作的行为时,她需要培养对自我的慈悲。她无可避免地因为被好友背叛而感到愤怒和受伤,她需要把自己照顾好,并可以透过与其他亲密的人倾诉或参与表达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她可以决定继续与这位朋友保持这种亲密关系,抑或是开始疏远她。与此同时,我的求助人有机会对这位好朋友表示同情,或许对方是因为自己的不足而产生嫉妒,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年来她一直在这段关系中背叛我的求助人。当我们培养慈悲,将能够更平静地面对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所有的因素和复杂性。

有了自信和同情心,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关系问题时建立内心的平静。现实是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或行动,因为这是一个与灵活性和接纳相关的问题。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鑑于所有无法预测的因素和变数,我们无法完全控制与重要他人走怎样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并坚持自己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对于拥有充实又富有意义的真诚关系,我们仍可抱有希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